郑成功与晋江/大美晋江

郑成功与晋江/大美晋江
作者: 颜长江
出版社: 海峡文艺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郑成功与晋江/大美晋江
ISBN: 9787555012986

作者简介

颜长江,1960年生,晋江安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晋江市作家协会副**、晋江市政协委员。作晶散见于《福建文学》《福建*报》《诗刊》《文艺报》《北京文学》《星星》《人民*报》及菲律宾《世界*报》等海内外报刊。获“施琅杯”海内外华文诗词大赛**奖、《福建歌声》征歌铜奖、泉州市**,剌桐文艺奖、晋江市**星光文艺奖等。著有诗集《浪游》《飘逸的行吟》《走过长桥》、散文集《晋江山川风物搜奇》。

内容简介

在巷口处,我看到一座弃用的碉楼,耸峙的石墙 上,苔藓斑驳,活像一个披甲戴盔的老兵换岗接哨后 ,悍守着一方乡土的红尘往事。这是旧时民间防匪御 盗的工事,虽然睁开的*眼里,已经没有犀利的眼光 ,但还是给人一种乱世战场的意象。 源泉境的境主宫古地犹存,作为一个地域的挡境 之神,蕴含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情感。因为郑府 曾是抗清的大本营,历**的兵连祸结,使生活在这 里的民众,长期以来对“平安”有着强烈的祈求,以 至于对护境佑民的神灵,保持着一种虔诚、一种敬畏 。 如果赶上端午节,这里会举行采莲的活动,为古 代农耕文明的流风余韵,还有很多原生态的遗存。是 *,民众抬着龙王头绕境巡游,迎神赛社,擂鼓筛锣 ,踏歌嗦哕嚏的咒语,以为**祛魅、趋吉纳福。 此习俗由来已久,有晋人南迁、中原传人的说法 。据史料称,郑芝龙*明朝招抚后,曾组织大批闽南 沿海的民众,渡海到**开发。接着,郑成功驱逐荷 夷,收复**,率领数十万*民移居**。直至施琅 平台,统一祖国,也带数万*民到**。故乡端午节 的嗦哕嚏习俗,也被迁移的民众带到岛上。 进入清代以后,安海嗦哕嚏习俗发生了一定的变 化,头戴红缨虏笠的铺兵也加入活动,成为象征异族 统治的角色。同样变化的花婆手挽的红扁篮里的花, 以前是各色各样的时鲜香花,现在却悄然地被换为玉 兰花,孤芳独秀,群英失色。 这是安海人历经“迁都”的危难,深感二十余年 的放逐,国破家亡,这竟然与爱国诗人屈原的遭遇相 似。就借《九歌》中的诗意,馈送古名为“木兰”“ 辛夷”的玉兰花,以其“虽九死而犹未悔”的人格力 量,效仿先贤,警醒自己。如今,采莲送玉兰花的俗 例仍在流传,如此的斯文和壮烈,前后相继,传承着 独特的节*与风骨,亦升华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种乡里迓鼓,是民间信仰的**符号,兴国爱 民,普济群生,延续着《太上洞玄灵宝真文》等道教 经典的真谛,香火依旧旺盛,蔚成风气。 时光的辐轮,无声地转动,*复一*,不知滚过 多少岁月的征程。 我已找不到任何相关郑府的实物,一切都随海风 而飘散。我在钩沉史实之外,感慨系之,徒有一曲“ 海峡**两安平”的悲情壮歌,从心底荡起幽思的波 澜。 我怀想着郑成功生活过的家园,曾经的水榭亭台 、玉阶彤庭,应是多么的富丽堂皇。这不仅因为我是 安海人,而对另一位故乡先辈仰望的眼光,身影岿然 ,情有独钟。*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郑成功是闽南风 土养育的豪杰,是抗清烈火淬炼的赤子,他与安海有 着特殊的关系,自是其他地方不能替代的。 郑成功是安海人的骄傲,其爱国主义精神是代代 相传的财富。然而,郑成功并不仅仅属于安海。他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