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生成与审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西方生命美学经典名著导读丛书
ISBN: 9787559467782
曾永成,男,1941年生,重庆市潼南区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与美学教学与研究。1982年发表《运用系统原理进行审美研究试探》,开始研究阐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思想,出版有马克思主义美学专著《感应与生成》《文艺的绿色之思》《回归实践论人类学》等。其美学研究项目《向美而生的世界》获国家社科基金(2017年度)资助,曾获四川省和成都市优秀社科成果奖多次。
前言 1844年,移居巴黎的马克思主要受恩格斯和赫斯的影响转向对国民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写下了一系列手稿。这些手稿直到1927年才被发现,经苏联学者整理于1932年出版,命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同时还有德国学者编辑整理的另一个版本,书名为《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前者认为《手稿》的思想多受费尔巴哈术语的影响,还不成熟。后者则认为《手稿》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其晚期著作并没有超越这个早期著作的水平。如何看待《手稿》在马克思学说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在国际上引起了长时期的激烈争论,以至“两个马克思”相互对立的观念长期流行。 马克思的《手稿》翻译到中国后,在1950年代中期的美学大讨论中就产生了巨大反响。当时主要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展开论争的各派,大都在不同程度上把《手稿》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以证明自己说的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尽管有声音不断强调这个手稿所记录的思想尚不成熟,人们还是热衷于其中的很多论述和观点。到了1980年代第二次美学大讨论兴起,更是把对《手稿》美学思维的探究推向高潮,很多人(包括笔者)借《手稿》中马克思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其哲学关系的话,称这部《手稿》是马克思美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并且纷纷以此为题对之加以阐释。在这次激烈的论争中,对《手稿》美学思想的理解既有所深入也显露出更多尖锐的分歧。又过了十来年,到了1990年代初,对居于主流地位的“实践美学”的质疑和批判蜂起。这场被称为中国当代第三次美学大讨论的论争,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围绕《手稿》来阐述美学问题,而纷纷创“新”和“超越”,对《手稿》美学内涵的阐释更是趋于多元化。 从三次美学论争的实际情形可以看出,即使是热情地从《手稿》去阐述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努力,也存在着不少盲点甚至盲区,包括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种种片面和肤浅的理解。今天,如果我们还真诚地要研究和阐发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深入认识其本来的学理旨归及其对于当下美学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意义,那就必须沉下心来,把对《手稿》及其美学思想的探究深入下去,正确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美学思维的进路和格局。面对《手稿》的特殊文本造成的解读困难,更应该有沉下去的定力和信心。 值得庆幸的是,过去长时间判定《手稿》不成熟的理论阴影已经散去,人们对这部既散发着青春气息又凝聚了渊深思考的著作有了公允的态度。我们高兴地注意到,这个只是手稿的文本已经摘要编入了199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不仅如此,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供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库》,也把《手稿》列入其中以单行本出版。 2018年,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又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特辑,附有按照手稿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的《手稿》新版本也在其中。 早就有学者指出:“研究《手稿》的目的,最主要的首先还是弄清它本来的思想,而不是用后来的人们的某种需要给以解释和利用。弄清楚《手稿》中马克思本来的思想,了解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有巨大的价值。” 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这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那么,应该怎样认识《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这里先简略介绍一下《手稿》文本的基本构成和内容。 这部《手稿》的正文包括一个序言和写在三个笔记本上的手稿。“序言”说明这部未完成著作的宗旨是从整体上阐明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表明作者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同时还指出“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下同),第3—4页。最后还说明了以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进行批判的必要性。笔记本Ⅰ以劳动和资本相分离这个严重的现实事实为切入口,论述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最后落脚到对“异化劳动”的具体规定和对由此造成的人的生命活动内在矛盾的深入分析。笔记本Ⅱ很短,集中论述私有财产的关系,尖锐地揭露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夺所造成的后果:“人作为工人、作为商品就是这整个运动的产物”。“他作为工人之所以还保留着人的种种特性,只是因为这些特性是为异己的资本而存在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61页。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笔记本Ⅲ最长,主要论述私有财产的本质及其与共产主义、劳动和需要的关系以及分工和货币等问题,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也是其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在国民经济学中“人本身被设定为私有财产的规定,就像在路德那里被当成了宗教的规定一样。”“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其实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1页。在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中,马克思首先尖锐而深刻地批判了几种空想共产主义的粗陋的平均主义特点,指出它们共同的错误在于“还没有不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不了解需要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然后,马克思表达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指出这种“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还具体说明了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7—78页。确立了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统一中改造世界,实现人的本质的审美生成的根本目标。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于是审美生活的地位突出出来。在此,马克思论述了自己关于人的审美活动的观点,进而论述了“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提出了自然史是“自然界生成为人”的过程、“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了的观点 的论断。接下来对需要、生产和分工的论述主要分析了私有财产对人的需要的扭曲和毒害,指出“私有制不能把粗陋的需要变成人的需要”。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6—87页。对于“货币”的论述揭露货币作为私有财产的普遍性中介和“有形的神明”的本质及其对于社会和人性审美生成的危害。最后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在揭示其唯心主义实质的同时,指出主体不是自我意识的自我设定而是以对象性关系为基础。在深入阐述对象性关系之后,还特别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思维,强调不能抽象地认识和理解世界,进而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离开来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14页。,以此强调人的本质生成与自然界的内在联系。 在《手稿》既往版本中还有一个附录,那就是《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又称《穆勒评注》。这个稿本写于1844年的上半年,在《手稿》之前并与之相衔接,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关于人的生产和人的本质的社会化生成的论述,是理解马克思的美学思维进路和格局的重要文本。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称为《巴黎手稿》。韩立新认为,应该把《穆勒评注》置于“第一手稿”和“第二手稿”(即笔记本Ⅰ和笔记本Ⅱ)之间,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同时写成的几册经济学手稿一起合称《巴黎手稿》,这是“研究早期马克思的新范畴”。见《〈巴黎手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从这个简略的介绍可以看出,构成马克思学说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和思维进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手稿》之中了。这三者有机结合,其中贯穿着一个根本性的思路,那就是人在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中最终实现自己人的本质的全面生成,成为具有审美本质力量的真正自由的人。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研究《手稿》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或肯定推崇,或质疑批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美学界,朱立元曾经指出:“早在1843年《手稿》写作之前,马克思已开始转向唯物史观,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随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标志着他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而《手稿》正是马克思形成唯物史观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朱立元:《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韩立新著《〈巴黎手稿〉研究》作为最新的研究成果,明确指出《巴黎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即完成了从早期向成熟时期的思想转变,这一转变最终促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诚如韩立新所说,这个“马克思何时成为马克思”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仿佛只与马克思的思想分期相关,但实际上,它关乎于对马克思思想实质的判断,属于马克思研究中带根本性的课题。” 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他认为应该“改变以往轻视《巴黎手稿》及其异化概念的研究传统,提升《巴黎手稿》及其核心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手稿》的编者前言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重要著作”。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页。 这些观点比过去有过的“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的说法进了一步,可以说基本消除了与成熟的马克思之间的裂痕。 那么,应该怎样认识这个“转折”的内涵呢?笔者认为,这就意味着《手稿》不仅对于马克思的美学,而且对于马克思后来的全部学说,都是“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说得更具体些,这部《手稿》乃是马克思学说的“胚胎”,其中包蕴着这个伟大学说的“基因”。说是胚胎,是因为它还没有发育完成,尚未具备完整的理论形态。但是,这个胚胎已经蕴含了马克思学说全部内容的根本精神,包括思维进路、价值追求和逻辑结构。 这个胚胎及其基因的主要内涵有这样几个方面: ——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根源从根本上说是私有财产下异化劳动造成的现实,但也有其思想资源,这除了当时的国民经济学之外,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这不仅有人们常说的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还有康德的人是自然目的的客观目的论。对这些思想的批判性综合,首先形成了《手稿》中把人和历史包含在内的自然界整体及其生成史的视域和致思意向。在自然界隐含整个宇宙的意义上,这是一种具有终极性质的视域,并且肯定了“自然界生成为人”的本质。尽管马克思的思维焦点在人的现实世界,但这个聚焦点是以自然界的整体为背景的。这样视域的自然史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自我生成的生命精神,为认识人的生命存在、审美活动和审美生成确立了终极性的本体基础、价值坐标和系统背景。 ——以这个视域为前提,马克思的哲学思维聚焦在人以自觉的生命活动所创造的历史身上,紧紧抓住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展开对世界历史的现状和未来的探究。当前的现实是,人类正处在私有财产造成的异化劳动的困扰和灾难中。人类要走出这个困境,必须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为了人”也“通过人”解决好人同自然界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充分社会化,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就是通向人性复归和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之路。“自然界—实践—共产主义—人性复归”就是贯穿其中的中心线索,最后归结为“自然界生成为人”即“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 ——在这个中心线索中,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人的本质”的生成:先是自然界中作为人类祖先的高等动物通过劳动生成为现实的人;随着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最终遵循自然规律克服人与自然界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全面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生成为真正的“人”,使全面解放和发展的人成为恒久的现实。这个从自然的个体的人到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从异化的人到合手人性的、全面发展的和审美化的人的生成过程,就是《手稿》中贯穿其哲学思维中心线索的主题,也是《手稿》思想的根本精神。用人们熟悉的话说,这个主题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即实现人类的审美生成。 正是在这个中心线索的渐次展开中,在论到私有财产的扬弃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和肯定时,马克思表达了自己关于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思考。这些思考不仅贯穿在对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论述之中,而且对审美活动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并成为整个《手稿》思维进路上的重点之一,显示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整体格局的逻辑结构,彰显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生成和人类解放过程中的美学之维的高度重视。 《手稿》作为马克思学说的胚胎,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和经济各方面。本导读旨在开示其中美学思维的内容,因此只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梳理和解读。为了帮助理解,必要的地方还适当征引了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只有进入经典名著,才有机会真正生活在历史里,历史也才真正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未来也才向我们走来。 ·这些生命美学经典名著是亘古以来的生命省察的继续。在它们问世和思想的年代,属于它们的时代可能还没有到来。它们杀死了上帝,但却并非恶魔;它们阻击了理性,但也并非另类。它们都是偶像破坏者,但是破坏的目的却并不是希图让自己成为新的偶像。它们无非当时的最最真实的思想,也无非新时代的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