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陕北(上下)

红色陕北(上下)
作者: 李建雄
出版社: 陕西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红色陕北(上下)
ISBN: 978722410450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从李子洲少年时代说起 大清光绪年间,绥德城是陕北的第二大城镇。在 城里住有五六百户人家,高、安、蔡三大户族是大地 主、官僚之家。、城内有一条小巷叫兴隆巷,巷里住 一户李姓人家,户主李元贞是个银匠,其艺祖上传下 ,故人称李银匠。李元贞酷爱武术,经常习拳练剑, 人称绥德的十八条好汉之一。他身魁力大,性格豪爽 ,耿直善良,平素好交朋友,遇事勇于打抱不平,肯 拔刀相助,深得当地群众赞誉。 李元贞娶妻白氏,生有三子一女。长子李子洲, 又名登瀛,生于1892年;次子李登云,三子李登霄, 一女李登岳。李元贞天性聪明,记忆力惊人,只因从 小家贫,没有读书识字,未成大器,这是他人生的一 大憾事。在四个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李元贞一心想 要子女们放弃祖传银艺,读书识字,将来出人头地, 改换门庭,能在社会上干出一番事业。无奈银铺生意 不景气,收入微薄,还得租种地主的几亩田地,才勉 强养家糊口。清朝末年,绥德城里没有公学,只有一 两家有钱人家办的私塾,读书的都是豪门巨富的子弟 。私塾的学费昂贵,穷人家的孩子很少能够进入其中 读书。李子洲15岁那年,李元贞的生意有了转机,李 子洲才被送到一家私塾去读书。学堂里都是七八岁初 入学的学生,李子洲如同鹤立鸡群。有钱人家的子弟 见李子洲个儿大,讥笑他是个“大笨蛋”“没出息的 穷小子”。李子洲听到这些话,心里非常气愤,他暗 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功课,做出个样子让他们看看。 私塾的教书先生是位老学究。这位先生年近半百,胡 子都已花白,可惜满腹经纶,屡科不中,到头来还是 个秀才佬。当时的私塾里,学的全是《三字经》、《 百家姓》、“四书”、“五经”。由于天资聪明,学 习用功,李子洲很快成了学业最优秀的学生。教书先 生对李子洲的人品、学业甚为赏识和器重,称赞他是 “寒门才子”。李子洲高小毕业后,教书先生特地叮 嘱李元贞:你的儿子学不可误,其才能无可限量。李 元贞记住了教书先生的话。 1910年春,李元贞将李子洲送到关中的三原宏道 书院读书。次年,转往西安求学。李子洲到西安后, 寄宿在钟楼旁边的一个旅店里,预备考学。1911年中 国爆发了一场震动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因这一年 是农历辛亥年,所以也叫“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 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武汉革命党人在武昌相继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进入高潮,全国形成一股革命洪流。 陕西革命党人闻风响应,以张凤翱为大统领,与钱鼎 、张云山、万炳南、郭希仁、张钫等组成了秦陇复汉 军,在西安起义,宣布陕西独立,建立了军政府。但 是,清朝封建统治的反动势力不甘心末日来临,一些 旧官僚组织武装力量不断反扑,西安街头动乱不安, 时时可能发生战事。李子洲见如此时势,难以考学, 只得离开西安,返回绥德。 这时,清朝政府的榆林驻军在杨昆山领导下成立 了榆林洪汉军,后因洪汉军内讧,杨昆山惨遭杀害。 地方上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官匪混乱,出现了大股的 土匪队伍,到处打家劫舍,四处骚扰,闹得人心惶惶 ,鸡犬不宁。在纷乱动荡的年代,各县村镇乡绅地主 惧怕出没无常的土匪劫财害命,组织乡民在各个险要 山头筑高墙,削断壁,挖深壕,修建起一座座土堡、 石寨子,聚集丁勇,各保生命财产安全。绥德县城的 哥老会为保卫地方社会治安,防止土匪队伍的袭扰, 办起了地方民团,有许多青年参加。李子洲一回到绥 德,亦随之参加,修筑城堡,日夜巡城放哨,直到形 势稍稳。 发起反日反袁学潮 1912年1月1日,革命军攻克南京,成立了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了资产阶 级政权,将这一年称之为民国元年。 这一年,李子洲再赴西安,考入三秦公学日文预 备班读书。当时,中国赴日本留学之风盛行,李子洲 也准备留学日本,但因家境困难,经费不足,未能如 愿,遂转入中学班学习。 三秦公学是辛亥革命之后陕西仿日本公学体制成 立的一所介于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并以理工教育 和留学教育为主的新式学校。这所学校成立于1912年 4月,同年6月正式招生,由田种田任校长,张台耀任 教务长,董明铭任庶务长,韩声平、周元略任学监。 学校设有英文专修班、日文专修班、德文专修班、数 理化专修班、中学高等预备班和蚕桑专修班。三秦公 学成立后,仅办三年即并入西北大学。 此时,正值辛亥革命在南方取得一时的胜利,学 校的教职员工中有许多人是同盟会的会员,拥护孙中 山,积极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对教育 进行改革,使学校很有生气,一时在陕西享有盛名。 在三秦公学,李子洲有幸结识了刘天章、魏野畴 、杨钟健、呼延震东等发愤图强的有志青年,萌发了 革命思想。他们不仅在学习上都能努力上进,功课优 良,而且在政治上见解一致,志同道合。在清王朝面 临土崩瓦解的社会变革之际,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 共同谈论国家大事。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欧洲 各国无暇东顾之机,阴谋独占中国,借口对德宣战, 出兵山东,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这一年, 袁世凯派心腹陆建章率军入潼关,取代陕西都督张凤 翔主政陕西,派刘国栋、商震分别率军驻榆林、绥德 、肤施,把持陕北军政大权。 1915年5月,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的袁世凯为复辟 帝制,称帝心切,竟然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旨在灭亡 中国的“二十一条”。到12月,宣布中华民国为“中 华帝国”,次年元旦登基,改年号为“洪宪元年”。 袁世凯卖国求荣、复辟帝制的消息传开后,激起全国 民众的无比愤慨,各地义军四起,反日反袁的斗争如 火如荼。孙中山在日本成立的中华革命党立即发出讨 袁檄文,骂袁世凯为“民贼”,号召“杀此民贼,以 救人民”。立宪党蔡锷和国民党人李烈钧等在云南宣 布独立,并组织了护国军,武装讨袁。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三秦公学进步教职 员工的支持下,李子洲联络刘天章、杨钟健、魏野畴 、呼延震东等同学,发起了反日反袁的学潮运动,由 埋头读书转而走向社会,在校内外散发传单,发表演 讲,声讨袁世凯和他在陕西的爪牙——陕西督军陆建 章,积极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斗争中。 不久,李子洲因学费不济,被迫休学,回到绥德 县劝学所任视察员。后家庭经济状况略有好转,并得 到地方公费资助,李子洲重返西安三秦公学继续学习 。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这个当 了三个多月的“皇帝”,在全国一片咒骂声中,忧惧 病死,结束可耻一生。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 裂。中国形成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