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4.20
折扣购买: 途中
ISBN: 9787520536004
王永娟,陕西乾县人。硕士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北京潞河中学语文教师。多年来坚持业余写作,在国内报刊发表散文随笔60余篇,出版有散文集《苦乐年华》等。
涓涓细语(代序) 最早接触永娟的文字,还是在她的微信公众号“永娟闲话”里,更新不勤,但每一篇都回味隽永,耐人咀嚼。待到五年前读她的散文集《苦乐年华》,更为她笔端流淌的人生况味、涓涓深情所触动,对她质朴自然、清丽隽永的文笔心生仰慕。后来交流多了一些,感知到了她淡然的神情、超然的心态和对文学的执着。这次读她的书稿《途中》,自然将其人与其文融合起来了。永娟嘱我作序,惴惴之余,亦觉责无旁贷。细品美文,齿颊生香,于是欣然命笔。 我想用“人淡如菊”和“静水流深”两个词来形容永娟的为人和为文。 一、人淡如菊 其为人文静娴雅,闲适恬淡,悠远的神情,像天边的流云。每次谈到她精彩的公开课和新发表的论文,她总是归功于领导、同事和同学,说话柔声细语,眉目间云淡风轻。去年上班途中快递小哥将她撞伤,她怕耽误人家送餐迟到,抬手让人走了。到医院一查——骨折,害她卧床三个多月,她说起来没有半句怨言,嘴角微翘着说:“不然能怎么样呢?”超然物外,天外来客的样子非常人所能及,其淡也如此。 其为文,写人记事,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写景状物,笔触细腻,如深林中一股细流,漱石有声。在她回忆启功先生的文章里,在她怀念爷爷奶奶的文章里,都让你感受到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永娟文字之谓也。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又不乏清新俊逸之笔。素颜相对,一派天然,不加雕饰,不染半点儿尘滓,举重若轻,还真有点儿大师范儿。 二、静水流深 永娟为人一向比较低调,然细品其文,并不像她自谦的“粗鄙的文字”,而是描述精致,时有隽语。刻画人物三言两语而形神毕现,掩卷回思则情态宛然。议论不多,言辞不激切,但每一发则切中时弊,令人回味不已;抒情不烈,少铺排渲染,但情融于物事,字里行间真情洋溢,感人至深。高端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有故事的人生又何须文字矫饰。弄文而不转文,蓄势而不造势,和她的为人一样,不张扬,不做作,不矫饰,但平实的文字下面,却涌动着激情,蓄存着深厚的文学素养。 永娟北师大毕业后,来潞河中学已经十六年了。她总说,是潞河成就了她的文学梦。这不由引起我对潞河教育、对文学课堂、对教师素养的一点儿思考。 人们常说“潞河是一块文学的沃土”,我深以为然。潞河中学有一百五十五年的建校史。对于潞河中学的介绍,我特别喜欢引用潞河校友、著名通州籍作家刘绍棠先生的《野婚》中这段文字: 通州潞河中学,五十年代是京东一市十三县的最高学府,一百多年的金字招牌,国内外都享有盛名。校园南北一里,东西二里,七八百亩大,只有五六百名男女师生,是一座洋式大观园。眼下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方圆左右是老燕京大学的旧址。然而,有谁知道,潞河中学乃是老燕京大学之父。美国教会创办了潞河中学五六十年之后,才又开办燕京大学。燕京大学的亭台楼榭、园林景观,完全模仿潞河中学的格局,几乎跟潞河中学一模一样,只不过放大了尺寸。燕京大学有未名湖,潞河中学有协和湖;燕京大学有燕南园,潞河中学有潞南园;燕京大学有湖心岛,潞河中学也有湖心岛……燕京大学个大辈小,潞河中学个小辈大。 我们且不说它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的“潞河男墅”到现在“潞河教育集团”数易其名的时代变迁,也不说它与北京大学前身的燕京大学有如何深厚的渊源,也不说从这里走出的数十名将军和院士,也不说中国第一支举行国际足球比赛的“协和书院足球队”二比零的战绩,也不说从潞河校园走出去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也不说通州第一个党支部在潞河中学成立的红色历史,单说著名作家刘绍棠,在潞河中学读高二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青枝绿叶》,第二年就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这个轰动文坛的传奇就发生在潞河校园,足以鼓舞潞河人的文学创作热情。潞河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创作者们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潞河的古木、青砖、碧水、白鹅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心灵滋养。近十年来,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倡导下,潞河掀起了空前的文学创作热潮,开创了文学教育的大好局面。 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在语文诸多元素当中,文学无疑是重中之重。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衡量专业水准的一个公认指标。每当置身山清水秀、柳绿花红的优美环境,或者登高临海、思古怀乡之际,就会有同伴提议:语文老师来首诗吧。可见,写诗作文、出口成章于语文老师而言,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可以这样说,写作之于语文老师,仿佛明月之于星空,红日之于晨光,落雪之于冬林,油纸伞之于雨巷,少了前者,整幅画面就少了灵魂。不会写作,是语文老师的缺憾。潞河中学语文教研室一向重视文学教育。文学课堂、文学社团、作文大赛、图书馆自由阅读等特色文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营造了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以全国作文大赛屡屡获奖、高考满分作文层见叠出、学生作品频频见诸报刊和出版、多名语文老师的十几部著作先后出版等为标志的文学教育硕果累累。 值此潞河中学建校一百五十五年之际,永娟以散文集《途中》结集出版,既彰显了潞河人的文学素养,又是对潞河校庆最好的献礼,可喜可贺,特作此序。 李岫泉 2022年5月4日 第一辑忆旧怀人 中秋忆(一) 昨晚,我是流着眼泪入睡的。只因睡前看到了哥哥写的一篇回忆爷爷的文字,眼泪和对爷爷的思念都不可遏止地流淌起来。 爷爷健在的时候我还小,有几年爷爷去了远在宁夏的伯父那里,不在家。 对爷爷的最早记忆是爷爷从宁夏回来了,坐在房间炕上休息,母亲在厨房喊我,爷爷催我答应:“你问(你妈)‘干啥呀?’”我不会说“干啥”,只会说土话的“弄啥”。听爷爷这么说,我的土话难为情地出不了口,他教我的话我也不好意思去学。就这样,母亲一连喊了我好几声,爷爷又在一边不停地催我问“干啥呀?”我只好跑去厨房看母亲到底为啥叫我。 爷爷是从城里回来的,不仅会说几句“文话”(家乡人管普通话叫“文话”),穿衣打扮也和村里的老头不太一样:一身蓝布中山装,一副老花镜——夏天的时候出门还会戴一副石头墨镜。据说爷爷年轻的时候在县城的餐馆当跑堂,人干净利索,没受过太多农村的苦,所以到老了,依然腰板挺直,加上常年一身中山装,有点儿像退休老干部呢。 爷爷饭量好,家里有一个专门的老碗是给爷爷盛饭用的。冬天的时候,一老碗稠稠的玉米粥,爷爷端在手里,也不怎么就菜,三下两下地,一边吹着刚出锅的热乎气,一边呼噜呼噜地就吃干净了。吃完还要把碗舔干净,玉米粥就会有一点儿沾到他下巴处的白胡子上。爷爷放下碗,满意地打个嗝,边擦胡子边站起来,脸色也红润起来。爷爷去世后,那个碗就闲置了,因为家里没有人能吃完那一老碗饭。 爷爷精神矍铄,八十多岁了,依然能拉架子车。吃完饭,爷爷活动活动,就拉上架子车,去城后(据说很久以前村里是有土城墙的,我们家住在后城墙根下,把城墙后面就叫“城后”)的土壕里拉一车干土,回来垫猪圈。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被班上的男孩儿欺负。每次放学回家的路上,都有几个调皮的男孩儿从后面冲上来,在我的背上砸一锤然后跑开。我哭着回家告诉妈妈,妈妈说:“让你爷收拾他们。”爷爷听见了,虎着脸说:“把他的!走,不怕!”下一次放学的时候,爷爷就在路边站着,那几个男孩儿再也没敢打过我。 村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爷爷去吃筵席,总要悄悄地带几个“米夹夹”(用筵席上的小馍馍加点儿米碗子——家乡美食,用糯米、红枣、蜂蜜等蒸制而成,只有过年或红白喜事时才做),放在口袋里,带回家给我吃。我接过爷爷手里的米夹夹,高兴得就像过年一样。爷爷也笑眯了眼。 爷爷话不多,脸上时常带着微笑,嘴里有时哼几句秦腔,似乎从来没有什么烦心事。有一年,家里突然出了变故,母亲得大病住院。父亲带着母亲去省城西安的医院看病,正值秋收,父亲安顿好母亲,又赶回家里收玉米。那时,哥哥姐姐都在上大学,家里就剩我和爷爷。父亲带着我去地里掰玉米,爷爷在家给我们做饭。那是第一回吃爷爷做的饭,面擀得又薄又筋道,也是第一回看到爷爷的愁容。他悄悄地问父亲:“永生(我哥的名字)他妈的病怎么样?”父亲安慰爷爷:“没事,你别管。”可是,祸不单行,就在家里因母亲生病而仿佛天塌下了一半时,有一天父亲又接到了宁夏伯父去世的消息。父亲对爷爷隐瞒了这个噩耗,只说他要去西安看我母亲。不知道是不是父子连心,爷爷那一天突然在上厨房门口的台阶时跌倒,父亲一把扶起爷爷,我看到爷爷的脸蜡黄。爷爷说没事,要我父亲赶紧收拾去西安。父亲去宁夏处理好伯父的后事,又去西安照顾母亲。我和爷爷在家过了两个多月相依为命的日子,直到母亲病愈回家。那段日子,我仿佛再也没看见爷爷笑过。几年后,爷爷去世前弥留之际,父亲趴在爷爷的耳边告诉他:“爸,我哥先走了。” 爷爷具体活到八十几岁,我也不清楚。只记得有一天放学,远远看见有穿白色孝服的人从我家出出进进,我有了不祥的感觉,赶紧往家跑。跑到家门口正好碰到父亲,他拉住我,说:“你爷爷走了,你去看看。”我就跟着父亲,到了爷爷的屋里。房间的地上放着一张床,爷爷就平躺在上面,好像睡着了一样。“看一眼就行了。”爸爸说着,就拉着我走开。我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感觉,难过还是害怕? 晚上,我被大人们全副武装——穿上孝衣,戴上孝帽,拄上孝棍,跟在祭奠队伍的后面去祭奠爷爷。祭奠仪式应该是很隆重的,有请来的唱秦腔的班子,还有很多村里的人围观。但这些我都听不见,看不见,我只记得我一直哭,一直流泪。后来,听母亲说,仪式结束后,人们都夸我,说我孝顺。 对爷爷,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孝顺。爷爷生前,我似乎也没有为他做过什么。中秋将至,哥哥想起了爷爷。如果不是哥哥的文字,我恐怕也不会去想已经作古二十多年的爷爷。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某一天,爷爷会买回来一瓶罐头,启开,叫我和哥哥姐姐一块儿吃,那罐头可真香甜啊。后来听姐姐说,那一天就是爷爷的生日。我们那儿的人,可能因为生活贫穷,都不兴过生日,所以我们也没人去记爷爷的生日,去为他过一次。 在这个回忆起爷爷的晚上,我的心里涌上一个强烈的愿望:如果时光能够回到爷爷生前,我多想为爷爷过一次生日,也给他带去他爱吃的罐头、米夹夹…… 如果…… 2018922 写文记事,娓娓道来 写景状物,静水流深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