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作者简介
游鉴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出版有《中国妇女史读本》《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摩登大观园:当20世纪中国女性遇到媒体》《她们的声音:从近代中国女性的历史记忆谈起》等著作。2014 年荣获江丙坤两岸交流贡献奖之“交流卓越贡献奖”。
内容简介
建立健康美的标准 既然病态美、人工美或妆饰美不符合美的标准,那么论者所建构的健康美或自然美的标准又如何呢? 前述扛日的健美标准是“健全美”,他认为: 所谓健全的美,是指躯干昂直,筋肉丰润,血脉活现,行动活泼,精神焕发,一举一动,都表现青年的朝气。她们不知道什么是呆板,什么是忧愁,她们只是时刻欢跃突进的向上。 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整体美,基本上是需要通过运动才能达成的。 论者不但提供健美的标准,也试图寻找健美的实例供女性参照。有论者打破中国传统社会重视病态美的说法,指出中国传统社会不完全欣赏病态美,早就有健美女性。罗家伦在《恢复唐以前形体美的标准》一文中便表明,中国民族的体格原本是雄健优美的,宋代以后才渐渐退化、颓唐,他特别提出,在足以代表时代心理和风气的文学诗歌中,便出现不少形容男女形体美的作品。另有论者认为,中国当代的乡村妇女也是健美的代表。《妇女新生活月刊》中一幅《实行健美运动者》的漫画,所呈现的便是一位肩挑两大捆稻草的农村妇女。 实行健美运动者 尽管在中国的传统社会或当时的社会中可以找到健美的实例,然而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中国的女性是病弱、不健康的,加以健美观是来自西方的,寻找健美典范便多从西方女性着手,强调西方的女性美。早在,1912年,即有人将中西女性的体态做比较,指出: 希腊雕刻多裸体美人像,皆饱满丰盛、鲜研〔妍〕、明媚,吾国无裸体美人,即画像亦渺,虽吾国俗重廉耻,不兴裸体美人,要亦妇女身体大抵瘦弱,裸体不能增美,反为损美也。 《康健的美》的作者雪林则进一步提到,西方人虽然在20岁以前较中国人苍老,但这以后体态样貌就不大改变,她讽刺“中国女子三十而后,容华日渐凋谢,西洋女子到这个年龄,还是一朵盛开的牡丹”。雪林的比喻固然离谱,但这种以西方健美女性为典范的看法,普遍见于健美论述中,于是不够确切或未经考证的论调也一样不胫而走。 多半的论者认为,西方女性能具备健美条件,是因受体能训练或经常运动,他们还特别从欧美各国中寻找健美女性的范例,以供国内女性效法。由于近代体育主要受希腊竞技运动的影响,而且许多人体美的艺术品都以希腊女性为代表,因此不少论者推崇希腊的女性美。以“同心”为笔名的作者即指出: 现在的希腊,已经创造了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平均之美人,她们在蔚蓝色的天空下运动着,训练她们强固的身体,且从她们的美感中,再能创出其美,向人间撒播。 除了希腊,其他国家的健美女性也受到论者关注。1928年,美国《体育杂志》发起全国健美体格竞赛活动,据报道者转述,这项活动基本上是鼓励女性运动,并提出“由健康得来的美丽,才是真美丽”的观念。因此,在5000多名参赛者中,中选的戴格勒斯(Marjorie Jane Douglous),除体格合乎大会标准外,还同时擅长游泳、骑马、溜冰,打高尔夫球、网球、篮球,以及踢足球等运动。德国女性的健康美也颇受重视,体育专家吴澂赞美道: 德国女子,则为健康而运动,求天然补益——即阳光、空气——而去田径场,皮肤之黧黑,肌肉之丰硕,行动之敏捷不曰粗蛮,而曰健康美也。 笔名“家为”的作者,更清楚地表明,健康美已是当前欧美各国共同的审美标准,他特别引用英国考察家的话: 我人不能以昔日的审美目光,定女子美丑,昔日以美媚胜,今则须以健美为标准。苏联女子现在以操作不让男子,运动更有较男子勤奋者,俾弥补其体力上天然之缺憾。腰臀匀 称,腿臂丰腴刚娜,肤色在白红之间,不施脂粉,充分表现天然之美。而其生活起居,在在较欧美女子简单,亦其为惟一美点,故认苏联女子为世界最美女子,实无疑点。 且不论苏联女性是否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子,从前述论者对希腊、美国、德国和苏联女性的礼赞,可以看出在论者眼中,健康美是近代女性美的标准,殆无疑义。但重要的是,这种美的标准似乎并不存在于中国社会,而必须引借自西方。换言之,尽管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健美女性,但论者认为这样的健美女性已不复存在,不少人甚至以“病态美”这个词语来概观传统女性、讥讽当时的女性,并强调参照西方各国的健美标准,中国女性需要向西方取经,才能成为真正的美人,这样的美人是必须受过体能训练或擅长运动的。从当时报章杂志的宣导就可看到,享有“健康美”美誉的女性,多半是体坛健将。 二、健康美的影响和论辩 (一)从强国保种、两性平权到吸引异性 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紧扣强国强种的理念,“健康美”的论述也体现国族概念。前述认为病态美造成国民懦弱的钱一苇,极力倡导以健康美、姿态美来养成强壮优秀的国民,他还强调: 只有康健美才能打破中国底积弱,使种类优生化,只有姿态美才能扫荡苟且堕落的丑态,收到民族杰出的效果,如此才能达到国家强盛的途径。 《现代的健康女性》一文虽不着眼于“强种”,但重视“强国”。作者认为只知病态美或孱弱的女性,都应该认清健康美,朝着这个目标“加意锻炼”,使“二万万女同胞,一致走上健康之路”,并在“来日大难”中本着“男女平等”的观念,共同担负责任,是“岂唯一人一家之幸,抑或中华民国渐近于强盛的一大转机”。 在游泳池里 尽管健康美的讨论不乏国族论述,但与从国家民族出发的女子体育的论述相较,“健康”与“美丽”这两个概念,使“健康美”的面向更广泛。在女权运动蓬勃发展的1920和1930年代,有不少人从两性平权的角度,提倡健康美的身体观,女权运动者陈学昭,以她所目睹的法国女性为例,强调法国女性勇于任事,就是因体格强健。她有感而发地指出,从事妇运的人若不重视健康,就如同病人,即使荷了枪、穿了军服,也没有革新的力量。药学家顾学裘也表示,现代妇女既然高唱女权解放,便应该靠实力去争取,自谋生活的独立。不过,他强调女性的体能比不上男性,所以若要和男性一样工作,就必须有健康的身体。 除了承担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以及争取两性平权,论者也提出为女性婚姻幸福着想的健美观,使女性对健康美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在“新感觉派”郭建英的笔下,1930年代的男孩所欣赏的女性美是“自然的、富有野味的、赤裸裸的、有剧烈的刺激性的美”,而不是用胭脂、雪花膏妆扮成的人工美。而男性喜爱健美女性的说法,显然是时代的趋势,从一些男性的择偶条件中可以得到证实。有人的理想妻子是“伊的身体,极美妙,极健康,不肥不瘦,修短适中,伊能运动,能跳舞,能游泳”,有人认定的娶妻标准则是“体格健全”。来自广西梧州省立二中的李于影更明白地表示: 女子要有“健而美”的体格,在现代的社会呼声最高,由男子找爱人的要求,进而至于男女共同的要求了,因为女子身体健美,不但于女子本身精神上、事业上有关,就是对于传种上子女的遗传尤有关,所以男子要有健强的体魄,女子也应该要有“健而美”的体魄了,我们要打破从前所重视的所谓“娇小、娉婷、婀娜等弱质的“病态美”! 我们今日所需要的粗壮的“ 健康美”! 因这,我欲得一个健而美的身体的爱人。 既然男性多以“健美”为娶妻标准,女性婚后如何继续保持健美体格,当然也受到关注。在《保留美丽的母亲》一文中,作者提出任何女性结婚生子后,都会失去昔日的风采,唯有运动可以使其恢复美丽。她以一位美国母亲为例,说明这位母亲在生产两个孩子后,容貌与健康状况逐渐失色,但经过持续不断的运动,不但体力增加。而且“疾病自消,肌肉丰盈,活泼的美态恢复”。由此,不少论者认为已婚女性的健美是为了丈夫。 1929年《生活周刊》曾介绍国外一位L. M. G. 女士如何借运动“抢回丈夫”的真人实事,据报道,这位女士婚后因疏于保健,常常吃多动少,导致身体变差,形貌憔悴,她的丈夫也因而对她冷淡,为此,她征得丈夫的同意,离家半年,这半年内,她除了每天散步,还固定做15分钟体操,并注意饮食起居,半年后,她不但健康状况大幅改善,还恢复了婚前的美丽,赢回了丈夫的心,此后她继续进行运动,7年未曾停止,因此能保持年轻的样貌。 ——选自游鉴明《运动场内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 女性为了什么而运动? 1934年,浙江嘉兴地区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嘉兴、中山和明德三所女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功课除了国语、英语、算学,便是体育。而最有兴趣的运动为篮球和排球。再以松江女中为例,从前面章节中可以看到,该校在校方和学生自治会的努力营造下,全校充满运动氛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职员都投入体育活动,也因此,该校女学生对运动的态度相当积极。 松江女中所做的三种调查,多少反映了这种情形。例如,1930年,松江女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在“学校生活最快乐的是甚〔什〕么?”的选项中,有运动、团体生活、上课读书、同乐会等,结果填写“运动”的人数最多,计32人,其次是“团体生活”,有23人。 “心里最高兴做的事”这项,有做事达目的、运动、读书、音乐、不补考、功课做毕6个选项,选择“运动”的有12人,仅次于“做事达目的”的14人。而在“最喜欢的学校娱乐(原记:学校里的娱乐顶喜欢)”这项中,167名学生选了运动、下棋和音乐。至于学生最有兴趣的运动又是什么,该校创校5年的调查显示,球类运动排名最高,其中篮球和排球更是深受学生喜爱。另外,该校高中师范科三年级,对全校95名学生所进行的“本校学生职业兴趣调查”也表明,在116种职业中,学生最有兴趣的前3个职业是探险者、银行者、摄影师,并列第4的则分别是当篮球员和侦探员,占全体调查人数的31%。 统计数字固然可以说话,但毕竟是静态资料,而该校学生的叙述可以带给我们更真切的一面王漱兰在《三年来之初中生活》一文中回忆,她就读的班级在运动方面特别出色,从初中一年级起,她的班级就注重运动,教室里挂满各式球类竞赛的锦标。她发现,年龄小的同学对运动特别有兴趣,因此,操场上经常遍布着初一学生的足迹。升上二年级之后,除了球类运动,又增添田径赛的练习,也不断有球赛及庆祝会或慰劳会的召开。受到这种风气的熏陶,很难有学生能不接受运动。王漱兰便表明,她很喜欢掷篮球,对打球原本没有太大兴趣,但渐渐地,她也爱打球了。她有感而发地说:“虽则很累,可是仍旧爱之不尽。”因此,在初中三 编辑推荐一: 从宋代到清末,中国妇女走过将近1000年的被封建士大夫畸形审美桎梏的漫长暗日,缠足、束胸、礼教观念层层镣铐之下,是对自己身体不能自主的悲哀。清末民初,在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她们终于遇到了一个机会,江南女子身先士卒,打破枷锁,开始为自己的命运和身体走出第一步,虽然也未必是出于某些自觉的意识,而依然是被外界主导,但无论动力如何,她们都撼动了命运的天平。“放胸”“天足”,打破对思想和身体的束缚。学校没有运动设施,她们就自筹款项买设备;学校经费紧张建不起泳池,就男女同学一起挖土造泳池;被男生抢了篮球场地,她们就据理力争,甚至在报纸上与男生打笔战……运动带给女性的,不只是健康的身体,还有强健的精神!无论是山河飘摇、还是太平盛世,健康美永远是正确的女性审美观,100多年前的江南女子面对重重困境都可以迎难而上解放自己,希冀当今的女性也切莫在他者的眼光中忘记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编辑推荐二: 早在民国时候中国就派女运动员参加了各类世界级运动会,包括奥运会?她们参加了什么项目,获得了怎样的成绩,又有什么新奇的事情发生?国际媒体如何看待中国女性运动员?她们回国之后,看到成绩的民众和媒体作何反应?今天观赛的群众和当时的观众简直如出一辙?1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媒体怎么还在玩100年前媒体玩剩下的梗?作者用丰富的图像和文字史料,搭建出一幕幕女性参与运动,参加运动竞赛的场景,令人如置身彼时彼刻;用微观史的研究方式,由小及大,由小见大,在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运动故事中,窥见女性“解放”的漫长历程,梳理出女性运动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女性自身等的关系,以女性运动史为切入点,从性别视角给了中国体育史一个诠释,也以江南地区的女子运动勾连起了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为了完成这种历史细节的还原和呈现,作者于1995年开始,便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东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苏州档案馆等搜集资料,经过14年的漫长调查和写作,终于完成了对中国近代江南地区女子运动的精细化呈现。为近代女性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文资料和独特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