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5.26
折扣购买: 考上北京电影学院
ISBN: 9787515305257
当所有的学生都怀着梦想进入电影圣殿,当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可以 成 为电影大师,而我们要做的,恰恰就是,始终树立培养电影精英和大师的意 识, 构筑中国电影的精英教育。 秉持着这样的信念,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坚持“教艺术与教做人相结合 ” 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北京电影学院确立了“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电影专业能 力 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 职 业素养的,符合社会主义电影事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艺术人才” 的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本科培养方案。北京电影学院 要 培养“一专多能”的电影创作专业人才,营造中国电影艺术教育的“鸟巢效 应”; 也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保证一代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性。 谈到“一专多能”,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电影学院是一个以培养电影 创 作专业人员为主、实践性很强的高等院校。因此,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以后, 至 少要精通自己所学专业的所有相关知识,保证录音系出来的毕业生一定是一 位 合格的录音师,美术系出来的一定是一位合格的美术设计师,摄影系出来的 一 定是一位合格的摄影师。但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学院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学科 及 专业交叉学习。作为“新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北京电影学院所构建的电 影 艺术教育体系.就是要营造出中国电影艺术教育的“鸟巢效应”。如同国家 奥 林匹克中心的“鸟巢”体育场一样,通过庞大的钢柱,通过受力传递,实现 彼 此支撑、相互作用、浑然一体的效果。电影学院内部各个专业之间的相互作 用 即是如此。以导演系的建设为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正是学院摄影系、表 演 学院、美术系、录音系、管理系等其他院系的支撑才构筑了导演系今天的辉 煌, 而其他院系也是如此。这就是互相支撑,交叉影响的“鸟巢效应”。 与此相对应的,学院在课程整体设计上也体现了一种“大制作”的概念 。 尽管每个学生只是考入了某一个系,选定了某一个方向,但是学院在课程体 系、 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共同课的安排上都存在着交叉。学院会为学 生 提供各个系的专业课程选择,使其在选择学习、自主学习时实现真正的学科 交 叉、一专多能。每年,学院都会依托科学的学科设置,在本科人才的培养方 案 制定上充分利用专业环节齐备的师资、教学资源优势,抽调各系教学经验最 丰 富、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师,来为全院学生开设《视听语言》《剧作基础》《 画 面造型》等大量共同课。以前,只有导演专业的学生才能当导演,而现在, 文学、 美术、摄影、录音、表演、动画、制片管理、电影理论等各种专业的学生都 能 够通过共同课程,学习到专业知识,加入到导演创作的队列中来。非本专业 的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担任其专业的角色,从而拓展了学生发展和创作、创 新 的途径。此外,北京电影学院坚持每周对学生放映两部国产影片和两部外国 影 片的教学观摩。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平均每年要观看电影160~180部,四 年 中总计大约会看650-800部。如果加上专业课、创作课程及自己学习观看的 录 像带、DVD、VCD形式的电影,数量会更多。而且,学院还坚持不定期举办世 界各国著名电影导演的作品放映活动,并邀请著名电影导演和电影专家到学 院 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张艺谋、陈凯歌、李安、冯小刚、波兰斯基等电影名 家 都曾携其佳作走进北京电影学院,与学生进行电影创作交流,使我们的学生 大 有收获。 多年来,北京电影学院已经通过上述多种方式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较 具有代表性的如,78级的张艺谋,毕业于摄影系,却从事了导演工作,并享 誉 国际影坛;学表演的徐静蕾,也从事了导演工作;贾樟柯是文学系学生,现 在 也成为了著名导演。这说明,我们以本专业为主体,涉猎其他专业的学生教 育 理念是正确的、可取的、非常成功的。当“鸟巢”体育场底座矗立的几根庞 大 钢柱,通过受力传递实现彼此支撑、相互作用,从而使几十万吨的钢架悬空 而立, 我们的电影学院也在各个专业相互支撑、彼此传递力量的基础上,共同构筑 起 了中国电影艺术教育的巨大“鸟巢”。 再谈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全国唯一可以独立完成故事片和动画片 创 作的学校,全院师生在电影电视艺术创作中积极实践、不断创新,也取得了 大 量成果。我院的学生人均教学科研设备价值近10万元,所有的教室都配备了 多媒体视听教学系统。通过组织毕业联合作业的拍摄,学生们每年都会完成 多 部风格各异的35mm杜比数字立体声故事短片,并进入市场,为中国电影市场 首创了短故事片类型。近年来,我们还增加了高清数字长故事片、高清纪录 片、 高清数字实验片的创作实践和数字动画转换胶片的创作实践。可以说,电影 学 院融合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采取特色型的创作实践教学方式, 创 造条件使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参加科研、艺术、创新活动,在人才培养上取 得 了丰硕的成果。 2010年是北京电影学院建院60周年,据统计,60年来,中国国产电影的 产量近8000部,其中90%以上由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参与和创作。有人 说, 北京电影学院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但我们更要强调北京电影学院是新中国 电 影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我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北京 电 影学院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它作为全国唯一国有的、独立的、公办的电影 专 业院校,其招生仍然是遵循着精英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具有非常明确的 教 学目的和教学方向。我们要培养的是电影专业的从业人员,是职业的电影人 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中国电影产业的实际发展,针对国家电影 专 业人才的需求量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量来制定培养计划。如近几年,更加强调 电 影剧本的策划和创意、院线经纪人的培养、制片和发行人才的培养、数字技 术 和特效人才的培养。我们将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依托产业人才需求设定招 生 的目标和方向。 学院领导寄语: 2012年到来了,北京电影学院也将迎来新的一年招生工作,在这里我特 别欢迎 有志从事中国电影事业的人能够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我们学院的大门也始终 是 敞开着,欢迎所有热爱电影的人才与我们一起为中国电影强国的建设贡献自 己 的力量!北京电影学院一直坚持在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中,选拔出最优秀的 人 才。考生不要因为艺术类院校对文化课程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将报考艺术专 业 视为上大学的捷径,而是要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知识积累,培养对g术的感知 能 力。我希望所有考生能够认真研读招生简章,针对其中所列专业,对照自己 的 实际情况和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来选择报考。不要抱有盲目、侥幸的心理。认 真 了解所报考的专业和科目,进行相应准备。祝你们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理 想 的学校!P0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