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大乘玄论/中国佛学经典宝藏
ISBN: 9787506085601
邱高兴,一九六六年出生,哲学博士。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佛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哲学年鉴》特约编辑等。
第二、释二谛名。……现在我们来看真俗二谛,它们是佛教化的二种教门。如果从主观言语表达方面来说,则有二谛之说;如果从言语所表达的客观的对象来看,则只是一谛,所以说言教二谛并不只是以考察真实为其义的。但如就二于谛而言,它只考察真实,以真实为谛之义。如果就随缘教化方面理解二教谛的话,就有多种意义;如果从谛为真实之理方面理解二教谛的话,二教谛表明的是不二的道理,二教谛也就只具此义,这就是“谛”的含义。从名称方面来解释二谛的话就是如上所论。 如果依意义来解释谛的话,谛以不谛为其意义,这是从总的方面看。如果从横向看的话,谛是以诸法为其意义的,比如以真俗二谛来看,俗谛以不实和空虚为其含义,俗谛又以真实为其含义,俗谛还以不俗为其含义。反过来说,从真的角度看亦是如此。 立名第三。三门分别,前辨立名,次辨绝名①,后辨借名②。立名者,不真不俗,亦是中道。亦名无所有,亦名正法,亦名无住,此非真非俗,无名今假为立名,此名以无名之所立名。 第二、辨绝名。……今明以四句辨之:一者俱绝,二者俱不绝,三者真绝俗不绝,四者俗绝真不绝。所言二谛俱绝者,二谛皆如,奈得皆不绝?二谛俱不绝者,得是如相,名为如来,得是二如相,所以皆不绝。又言如来常依二谛说法,《大论》云:“如瓶衣等法,世界悉檀即有,第一义悉檀③即无,真如实际等,于第一义悉檀即有,世界悉檀即无。”此名字互有互无,故知二种俱绝俱不绝。三者真绝俗不绝,此文即多。经云:“以世谛法故说,非第一义。”四俗绝真不绝,如言生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非不生亦不可说,四句皆不可说,即是绝名。 第三、论借名,就借与不借故,是绝不绝耳。若二谛俱绝,即是两种皆借名;二俱不绝,即相与不借。……经又云:“一切诸法,但有假名。”但有名无实,故言绝;但有名字,故谓为借。 ①绝名:依吉藏解释,有名无实即为绝名。 ②借名:依吉藏解释,虽有名无实但却有假名,即借名。 ③悉檀:梵语Siddham,即成就之义。 第三,讲“立名”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三个方面:首先从立名角度看,其次谈绝名,第三讲借名。所谓二谛之名字,既不是真谛亦不是俗谛,而是中道。也可以说是无所有,亦可以说是正确之道理,亦叫作无住,它既非真谛亦非俗谛,本来无名,今先暂时给它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是以无名为名的。 第二,从绝名角度看。……我们用四句话来分析这个问题:一,二谛都有名无实;二,二谛都非有名无实;三,真谛有名无实而俗谛不如此;四,俗谛有名无实而真谛不如此。所谓二谛都有名无实是因为二谛都是阐述空的道理,既然如此,二谛怎么会不是有名无实?所谓二谛都不是有名无实者,是因为二谛得真如之理,名为如来,而又有二种真如相,所以二谛又都不是有名无实。另外从佛常依二谛说法来看,《大智度论》说:“像瓶子、衣服这类东西,世界(俗谛)成立其就有,第一义(真谛)成立其就无,真如真理在第一义成立时就有,在世俗世界成立时就无。”这就是说二谛互有互不有,由此也知二谛既假名无实又非假名无实。三者关于真谛是假名无实而俗谛非如此的问题,论述很多。如经中说:“因为世谛是针对外法所说,而第一谛不是这样。”四者俗谛假名无实而真谛非如此。比如讲生不能说,不生也不能说,生不生也不能说,不生非不生也不能说,这四句话都不可说,就说明世谛是假名无实。 第三,论述借名。所谓借与不借,实际上就是绝不绝的问题。如果二谛都是绝名,亦就是说二者都是借名;二者都不绝,即说明二者都非借名。……经中又说:“所有一切法,都只有假名。”如果有名无实,就叫作绝名;如果就其有名字而言,就叫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