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园林(岭南文化读本2023版)](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803/02/20230803021346338.jpg)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岭南建筑园林(岭南文化读本2023版)
ISBN: 9787218157566
陈泽泓,曾任广州市地志办公室副主任、《羊城今古》主编。主要研究岭南文化、古建筑文化,以及地方志编纂。著有《广东历史名人传略》等。
前.言 岭南建筑与园林,植根于岭南土壤,浸润着岭南文化,是中华建筑、园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建筑与园林是人类为自身创造的物质环境,同时又是精神和综合艺术的承载体,是社会文明演进与历史发展的积淀和见证。地域建筑体系的构设,建筑风格的形成,园林艺术的塑造,离不开一方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勤劳与智慧相结合的创造,也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经济条件和人文意识的制约。本书将剖析造就岭南建筑、园林风格特色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经济背景和民俗文化背景,彰显岭南建筑、园林的地位和特点,讲述岭南建筑、园林发展的历史分期、发展途径、文化积累及在各个时期的突出成就。 岭南建筑、园林具有自身风格、技术特色、工艺特色。本书从这些方面讲述其与其他地域建筑园林文化特别是中原建筑园林文化的联系和差异,从而展现岭南建筑、园林特色鲜明的风格特征、设计与技术的奥妙,以及工艺精华。 岭南建筑门类多样,风格多样,异彩纷呈。本书选取民居、庙宇、祠堂、园林建筑、亭台楼坊、交通、水利、近代公共建筑以及其他建筑门类(包括书院学宫、会馆、军事建筑及陵墓)等,分类述介,对具有不同民系、不同区域特色的典型个案作具体介绍。岭南园林艺术被誉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择要介绍其发展演变,择要介绍岭南园林的精华之作。 要而论之,读者可以在阅读中,领略岭南建筑文化、园林艺术的秀色与魅力。 正文 一、倚岭面海成一体 岭南位于中国南方,因地在南岭(又称五岭)之南得名,又称岭表、岭外。本书讲述岭南,只及广东省境情况。岭南建筑、园林是在岭南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而发展,近现代以来加速变化,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的地域文化风格。 (一)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最重要的是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历史背景、民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背景等,它们对于建筑、园林的发展及文化风格的形成,都有所制约。 1.自然环境 广东背靠南岭、面向南海,境内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还有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港湾和岛屿。山地并不很高,面积占陆地总面积三分之一以上,主要分布在粤北、粤东和粤西的内陆地区。平原面积占陆地总面积近四分之一,以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为大,在全国各大三角洲中分别名列第三、第六位。海岸线达3368公里,全国最长。平原和海岸线对广东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余为丘陵地带。沿海河流成网,形成三大水系,即由北江、西江、东江组成的珠江水系,由梅江和汀江组成的韩江水系,以及数目虽多却互不关联的其他沿海水系。 岭南地域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日照充分,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秋多台风,全年适宜植物生长,远古时代更是林茂果丰,野生动物栖息繁衍。 这一气候环境,使防风、防雨、防腐成为对建筑物的基本要求。沿海台地、平原地区还要重视防洪、防潮。先民的居住建筑,则还要防毒虫猛兽。因此,干栏式木构建筑成为本地区早期重要的建筑形式,林木茂盛则为构建干栏式木构建筑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为适应山地、丘陵、平原水网地区的复杂地形,后来产生了多种形制和不同材料的建筑。以后发展起来的岭南建筑,不论是木、石、砖构,都十分注重抵御自然灾害袭扰的功能。总体而言,背靠南岭、面向大海的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位置,使岭南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状态,早期由于南岭阻隔,此地区开发落后于岭北;后期借面海之利而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上述因素,对建筑、园林发展步伐及风格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2.历史背景 在漫长的史前社会及先秦时期,岭南先民早已与岭北有着文化交往。秦平岭南,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岭北文化开始大规模南下。先秦岭南居民属百越民族,秦、南北朝、宋末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至唐宋时期,确立了汉文化在岭南的主导地位,开化步伐加快,海上丝路起点广州更是商贸繁荣。至明清时期,岭南经济和文化全面发展,在珠江三角洲,社会文明程度接近中原和江南富庶地区。潮州府城发展为新兴的商业城市,至清代成为仅次于广州的岭南第二大城市。鸦片战争以后,广东成为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地区,是我国最早出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方,也是民主革命策源地。辛亥革命以后,广东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广东各城市大力推进近代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省会广州是岭南城市建设发展的代表。因此,民国时期岭南城市建筑的功能、类型、材料、形制等方面均产生了显著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气象一新,各地兴建道路、发展工业。在广州,由于外贸开放的特殊需要,兴建了一批举世瞩目的配套建筑设施,其中包括传统岭南园林风格的酒家,也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全国建筑界一片沉寂中建成的创全国建筑高度纪录的广州宾馆、白云宾馆。建筑界出现了京、沪、粤三大派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后,广东敢为人先,成为经济强省,建筑业在住宅建筑、交通公共基础设施、文教体育设施、商业设施等方面均取得辉煌成就。公共园林出现于民国时期,在新时期的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岭南的历史进程,必然具象地反映到建筑、园林的建造上。比如秦汉时期兴建的堡城塞障,是这一时期军事斗争的产物。南越王国建都番禺城,留下了规模宏大的南越王宫、苑囿、陵墓遗址。五代时的南汉王国建都兴王府城(今广州城),大兴土木,“三城之地,半为苑囿”。明清时期卫所筑城、炮台烽燧的营建,表明了岭南沿海的军事战略地位。烈士陵园、纪念碑等建筑的构建,表明了近代岭南的觉醒和革命斗争之激烈。改革开放之后在建筑业出现的“深圳速度”,正是新时期岭南文化特征在建筑文化上的突出表现。 3.民俗文化背景 岭南地区土著文化为百越文化,随着北方汉民族的大规模南迁,融合衍变为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为主体的汉族文化多元文化组合,此外,还有少数民族文化、新时期的特区文化等。岭南与周边地域文化因时因地有不同交流影响:秦汉以前,较多地受到楚文化影响;秦汉以后,则先后受中原文化、两湖文化、江南文化的影响。粤北受赣南文化,粤东受闽南文化影响更为直接。 广东与海外文化交流历史久远,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近代的西学东渐,传教士首先进入广东内地,加上众多华侨在接受和传播西方文化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使岭南率先接受西方近代的思想和先进技术,岭南文化从总体上呈现出开放、兼容的特性。 民俗文化背景对岭南建筑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多神崇拜的民俗流风使得岭南庙宇建筑庞杂繁多;为维系聚族而居的移民宗族,宗祠建筑遍及城乡;适应不同民系、文化区的生活习俗,构成不同的建筑文化景观;各类宗教建筑的存在,反映了世界三大宗教以及道教很早就传入岭南,也反映了它们的传播轨迹;明清礼制建筑的兴筑,尤其是功名、贞节坊在广州、潮州等地的大量建树,反映了封建礼制在这些地区的强化;侨乡建筑在吸纳外来建筑文化上开风气之先;西方建筑文化在开埠城市、教会建筑中得到移植;毗邻地域的民俗文化对岭南各民系亦分别留下烙印,例如潮汕建筑善于石构,其工艺技术发源于福建,客家建筑中的围屋,则是江西、福建客家文化的传衍。 4.经济背景 上古时代,岭南地旷人稀,五岭障阻,社会发展进程较中原地区迟缓。从春秋中期起,岭北文化大体是沿着湘桂走廊进入粤西和越过大庾岭进入粤北,带动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由点及线的开发。番禺(今广州)从汉代开始即为都会,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今雷州)是早期贸易的重要口岸,这些地方的建筑也率先使用了砖瓦。唐代的广州一跃成为世界著名大港,出现了商业城市景观。 至宋代,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开发加快,商品经济在广东活跃起来,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已臻成熟,珠江三角洲市镇迅速发展繁荣。明清时期,广东的经济、文化跃居全国先进行列,形成了以府(州)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明嘉靖年间,全省圩市有439个。清代,形成了广(州)—佛(山)—陈(村)—石(龙)广东四大镇的城镇系列,乾隆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圩市达到570个。粤东巨镇潮州也形成历史文化古城格局。 明清时期,广东各地掀起大规模城建工程,大量使用砖瓦等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工艺形成鲜明地方特色,砖雕、石雕、木雕、彩画以及陶塑、灰塑、瓷嵌、铜铁、玻璃饰件等装饰工艺非常普遍,尤以佛山陶瓷塑饰及潮州金漆木雕成就为高。在粤中地区出现以“四大名园”为代表的高水平园林艺术。 近代开放的广东,多渠道地吸取西方先进实用知识和技术,建筑领域从城镇规划、建筑技术、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功能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岭南建筑景观的崭新面貌。 现代广东,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为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和园林的普及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展现技艺的机会。各种公共文化设施、交易展馆、体育场馆、大学城等大规模新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岭南大地,其中,昵称“小蛮腰”的广州塔(广州新电视塔)塔身设有世界最高最长的空中漫步云梯,世界最高的旋转餐厅、摩天轮,以及垂直速降游乐项目和户外观景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为突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及港口站场建设的规模、速度、水平均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地铁在珠三角出现并创造了许多建设速度的全国纪录。农村城市化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突飞猛进。在“路通财通”的口号下,大规模的桥梁建设使原来深受水网影响的陆路交通变成通途。 总之,岭南建筑、园林既有承袭中原文化、吸纳周边地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一面,又有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一面;岭南建筑、园林折射出岭南文明开发的历史轨迹,积淀着岭南的人文思想、民情风俗。在更深层面上,建筑形制的沿袭与革新,还反映出思想意识的因循、糅合、突破与外向等复杂因素。 岭南建筑与园林,植根于岭南土壤,浸润着岭南文化,是中华建筑、园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有何特色和出彩之处?《岭南建筑园林》为您条分缕析,一册在手,可全面掌握岭南建筑园林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