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圣思录(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图说中国古典政治学术名著丛书
作者简介
周殿富,新中国60年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特殊贡献的专家学者;吉林出版集团第一任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几十年如一日业余为文,迄今著述逾七百余万字,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编审。作品在大陆港台出版发行,深受读者欢迎。
内容简介
首先是彻底奉行他的先祖制定的“满汉一体”大 策。他不但在官员任免上大胆使用汉人,信任汉官, 倚重汉臣,更高明的是他用汉文化来征服汉人的民 心,而且是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满族是一个有自 己的民族文化,但却没有自己思想的民族,但他们 很聪明,深知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道理。 所以他们一入主中原便选定了汉人尊崇了两千年的 儒家文化为自己的统治思想。把《三国演义》列为 武将必读的军事教科书,把四书五经列为宗室子孙、 王公大臣们的必修课。他们入主中原第二年,便将 孔子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帝亲政时, 在孔子神位前行二跪六叩礼,并在顺治十四年举行 了清史上的第一次“经筵大典”。“经筵”是宋明 以来先朝实行的一种宫廷讲习儒学的规制。由朝廷 组织朝官讲习五经四书,就是皇帝、太子、亲王都 要参加的一种“学习制度”,也称“日讲”。在日 讲中,皇帝也要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康熙从小对四 书五经便熟读,而且颇有心得,在本书中多有论述, 而且真正成为了他的执政思想。康熙八年,在他消 灭了鳌拜集团,真正亲政后,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孔 子大典,亲自步行到孔子的神位前,行二跪六叩之礼 , 亲自去听“日讲”,并发布了十六条“圣谕”,要 求以儒学整顿风俗,明确指出要“黜异端以崇正学” 。 并指示礼部制定了清朝的“日讲”制度并世代遵循。 更于首次南巡时亲至曲阜,对孔子像行三跪九叩之 大礼,赐匾“万世师表”。康熙的这些举动,怎能 不令天下士子学人感动呢?康熙最高明处不是以汉 人治汉,而是以汉学治汉,以儒家的王道思想治国, 可谓是“一箭双雕”。 古往今来,征讨天下要靠武力,治国要靠官吏, 而安定民心则离不开士子学人的舆论来领袖群伦。 赢得了天下学人士子之心,便赢得了政治舆论而引 领天下民心。康熙深谙此道,有了对儒学的尊崇倡 导,又有与之相对应的科举制度,广开官路,人人 都有了出彩的机会,便都埋头去读圣贤书了,还有 谁去考虑反清复明了呢?而对康熙而言,还不仅仅 是作为一种统治术,而是自己对儒学的信服。他从 五岁起便受到了儒学的启蒙教育,一直到晚年对儒 学的研读不曾释手。而我们在本书中所见到的言论, 俨然儒学大师之教谕。他尤崇程朱理学,自称:“朕 自幼喜读性理。性理一书,千言万语,不外一“敬” 字。 人君治天下,但能居敬,终身行之足矣!”“理学之 书, 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而康熙之可贵 处, 不惟在学,而在于身体力行,并重用了一大批儒学 名臣。如熊赐履、李光地、魏石生、魏象舒、汤斌、 陆稼书、张伯行等,都是清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而且在全国各地大兴书院千余所。大兴学术文化研 究,自己也亲自组织编纂图书,著名的《古今图书 集成》一万卷便成于康熙年间。借由痴迷、重视汉 人的儒家思想文化加科举取士这一条,康熙不仅把 汉人的士子学人征服,而且由此而几乎弥平了满、 汉的民族鸿沟。再加之他的不惜动用国库而大量赈 灾济民、减免赋税等一系列措施,所以让汉人几乎 不再把他当成满人看待,而称他为“康熙爷”了。 民心并不难征服,尽管总有不肯有奶便认娘的 “节烈之士”,但平民是很少会为了一个已消失了 的姓氏字号去掉脑袋砸饭碗的。民生即民心,你康 熙不像多尔衮、多铎那样不剃头便杀头,能让我们 生存下去,那就不是管你叫娘了,而是叫爷d直到 解放初年那一代的老人们,一见到镌有“康熙”字 样的铜钱,还张口闭口地叫着“康熙爷”。 还有对少数民族的“统战”政策就比对汉人更 近了一层。首先是对蒙古族的民族政策的成功。满、 蒙两族基本上是世代占据着东北、北方、西北这三 北广大领土的两大土著民族。满人入关前,两族便 有军事联盟。康熙一生四十余次巡视蒙族,不但对 那些王公大臣遍予赏赐晋爵,而且对蒙族的赈救更是 不遗余力。一次视察时,他发现有三千蒙民吃草根树 皮度日,便马上命令户部就地就近赈济,令三千人全 部活命。并且不断与蒙族的上层实行和亲,把自己的 女儿、宗室的女儿嫁与蒙古上层人士子弟为妻。对于 藏民、维吾尔人、南方各少数民族都采取和平的统战 政策,对不臣服的则毫不留情地进行武力镇压。P1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