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典(11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
作者简介
李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军事术语与军事志研究室副主任,大校军衔。军事学博士。1970年生于山东济南,1989年入伍,荣立三等功3次。从事军事科研工作二十年来,先后参加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纂等重大课题,出版了20余部共计360余万字的军事著作。
内容简介
1.秀水河子战斗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密苏 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从而宣告 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 后胜利。 久经战乱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希望重建家 园。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不肯答 应。为在全国范围内重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国民党统治集团采取了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在谈判的掩护下全力进行内战准备的策略。 经过43天曲折复杂的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 在重庆签订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 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十协定》,宣布必须以和平、民 主、团结为基础,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 富强的新中国。 然而,蒋介石只是把和谈看作争取时间以调集兵 力的手段。正如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 向全党指出的,“已经达成的协议,还只是纸上的东 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 为抢占抗战胜利果实,蒋介石紧锣密鼓地调兵遣 将,按照其“控制华北,抢占东北”的方针,调集 113个师约80万人,连同收编的30万伪军,沿平绥( 今北京—包头)、同蒲(大同—风陵渡)、正太(正 定—太原)、平汉(今北京—汉口)、津浦(天津— 浦口)五条铁路东进或北上,企图打通铁路线,大举 进军平津地区,再向东北地区推进。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当 时有人口3800余万,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中国现 代工业较发达的地区。以1943年的统计数据为例,煤 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9.5%,发电能力占78.2%,生铁产 量占87.7%,钢材产量占93%。同时东北地区还是全国 主要产粮区,盛产大豆、高粱、玉米、小麦,其中大 豆产量占当时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林业资源丰富 ,森林面积为2615万公倾,占全国的1/3。铁路有1.4 万公里,占全国铁路全长的一半以上,公路有10.8万 公里,几乎占全国的一半。 在地理环境上,东北地区北靠苏联,西接蒙古, 东邻朝鲜,南与华北相接,并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境内既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及其支流 ,航运贯通,还有大连、旅顺、安东(今丹东)、营 口、葫芦岛等优良港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 国共两党都将东北视为必争之地。 客观的讲,对于东北的争夺,蒋介石还是颇有远 见的。1945年4月,国民党“中央设计局东北复员设 计委员会”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制定了一个抗战胜利 后接收和统治东北的计划,企图占领东北,对关内各 解放区形成南北夹击,以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 力量。 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几乎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遥 远的东北。5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