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重有谋(徐达)/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持重有谋(徐达)/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作者: 姜正成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持重有谋(徐达)/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ISBN: 978751171932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九月的一天,汪大娘为元璋准备了香烛和礼品, 由汪大娘的儿子 陪朱元璋到皇觉寺,请求高彬长老收他为僧。 皇觉寺曾毁于兵祸,朱元璋称帝后重建并改称龙 兴寺。寺的规模 较大,四大金刚、十八罗汉、各种金殿俱全。皇觉寺 又有自己的大片 田产,把土地租给佃农,坐享地租,加之和尚吃八方 ,每年成千上万 善男信女的布施,好年景时吃也吃不完。寺中有一二 十个和尚,平时 也多为乡亲们做佛事(谁家死了人,为死人念倒头经) ,赚些银两。他 们平常不种地,除了念经,只管些寺中日常琐事。皇 觉寺佛堂多,每 日需要打扫。寺中长老需要人伺候,且寺中零杂活繁 多,也确实需要 个有力气的人来完成。高彬长老看朱元璋年轻力壮, 于是就和当时的 主持德祝商量,征得同意后收留朱元璋做了和尚。御 制《皇陵碑》记 载了这段历史。所谓“汪氏老母,为我筹量” “空 门礼佛,出入僧 房”。朱元璋入皇觉寺后,只是剃光了头,没有受戒 ,是作为小行童被 收留的,行童就是做粗活的童仆,干活吃饭没有工钱 。朱元璋非常能 干,人小有志气、有个性,吃苦可以,受欺负不干。 他每天要打扫佛 堂、打钟,击鼓、上香、点烛,伺候长老高彬一家, 从早到晚忙个不 停,多苦多累也不在乎。但是比他早来的年长的师兄 们欺负他小,经 常支使他干那些本不是他该干的活。时间一长他憋了 一肚子火,心里 好不服气,得为了吃这口饭,也只好暂时忍了。 在皇觉寺里,这种不甚舒心的生活,朱元璋也没 能过上多久。严 重的灾荒也波及寺庙,主要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和接 受善男信女布施 为生的皇觉寺亦感到了财源枯竭的威胁。年成不好, 佃户交不上租, 施主的布施也少得可怜。师叔、师兄们即使轮流去催 租讨债仍无济于 事。主持和方丈无法支撑寺中一二十号僧人如此坐吃 山空的局面,只 好遣散众僧。寺庙主持要求众和尚有家的先回家,无 家的云游四方化 缘。刚入皇觉寺仅五十天的朱元璋虽然是最后一个被 打发出门的,但 他既不会念经,也不会做佛事,无奈只好拜别师父和 主持,带上木鱼 和瓦钵云游四方去化缘了。 三年艰苦的流浪生活,使朱元璋告别了少年时代 ,成为一个见过 世面,有着较为丰富阅历,有一定社会生活经验的青 年。在三年的游 历生活中,他目睹了国事日非的现实,社会的黑暗, 人民的疾苦以及 人心的趋向。三年的非人生活,使他亲身体验了人间 的险恶,在和广 大贫苦农民进行广泛的接触中,他接受了白莲教义和 反元的宣传教育。 在淮西三年多漂泊的生活,使他熟悉了那里的山川地 理、风土人情, 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他 坚强勇敢、坚韧 不拔的精神,也练就了他健壮的体魄,而恶劣的环境 也造就了他猜忌、 好斗、残忍的性格。三年中他接触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生活的需要使 他结交了不少江湖朋友,也沾染了江湖习气。 思乡之情使朱元璋在三年多的游方生活中曾两度 回到家乡。第一 次是元至正六年(1346年),他返回家乡主要是祭扫父 母及大哥的亡 灵。只因家乡灾情仍无缓解,他不得不又外出流浪去 了。第二次是元 至正八年(1348年),这次回到皇觉寺没有再走。此时 的朱元璋已不是 三年前的小行童了,他成熟了,有抱负,有志向,不 再当一天和尚撞 一天钟。实践的生活使他清楚地了解到弥勒教在下层 群众中的活动能 力和影响力。他已预感到弥勒教宣传的“弥勒降生, 明王出世”,天下 大乱的时候就要到来了。回寺后,他勤学读书,并有 意识地培养锻炼…… 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