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学大学中庸孟子
作者简介
马瑞光 逸马连锁产业集团董事长 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内蒙古商会会长 深圳市管理咨询行业协会联席会长 著有《马瑞光学老庄》《马瑞光学<论语>》《无限连锁》《复制连锁帝国》《中国式连锁》《世界是连锁的》《全网连锁》《商业新突破》等连锁著作
内容简介
大学 大学·第一章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的应用中共有两种含义:其一,表示某个人学识渊博,有“博学”的意思;其二,“大学”在古代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古人从八岁开始上小学,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节,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长到十五岁时便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内容,主要是一些“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大学”的两种解释之间也有词义相通的地方,两者都是表达“博学”的意思。而本句中的“道”,原本是指道路,有时也可以引申为规律、原则等,而且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的研究中,也可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因此,在不同的文章中,解释“道”的含义时应该联系上下文的具体内容,解释成更为贴切的含义。 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有使动意味,可以解释为“使彰明”,其实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而后一个“明”则是形容词,明德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这个词语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应该结合后面的“传”文进行理解。“亲”应解释为“新”,也就是革新、弃旧图新的意思。亲民,可以解释为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扬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格物:认识、研究世间的万事万物。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倍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应该译为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马瑞光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应该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内容,影响了我们整个民族上千年,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纲”也是儒家的核心观点,弘扬正大光明的品德,亲民即新民,弃旧图新,不断完善自己,使我们达到完美的境界。如此,也就是理想国了,是国之秩序,同时也是个人修炼。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弄清楚本末,知道始终先后,也就得道了,即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了。而这个“道”就是明德、亲民、至善,这是大学之道,也是博学之道,国家之道,万物之道,宇宙之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可见一斑。 具体如何能达到“三纲”,核心就是“八目”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项为内修,后三项为外治,“修身”连接内修与外治。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致知就是获得知识,诚意就是意念真诚,正心就是端正心思,修身就是修炼自己的品德,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平天下就是弘扬正大光明的品德于天下,一环扣一环,秩序完整。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南宋朱熹取《礼记》之大学、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和任何的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四书的这三部作品作为经典著作,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有很强烈的远古韵味,里面有很多激动人心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和当今时代相背离的东西。本书作者既是一位深耕企业多年的管理者,也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年深研的学者,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企业经营,对人、事、物的管理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