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

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
作者: 周宪|责编:成华|总主编:看不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70
折扣购买: 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
ISBN: 9787108071576

作者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理论、美学、文化研究和艺术理论。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视觉文化的转向》《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等。主持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各一项,曾多次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内容简介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迅疾变化的社会,导致 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及其装置。电脑、手 机、网络、程序、界面……越来越多的技术发明 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方式。 …… 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装置范式的标准强调 规范性,很容易与各式各样的权力运作形成共谋 共生关系,成为权威推行既定意识形态的工具, 或成为权力监视社会的手段,美国的“斯诺顿事 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当下电脑、手机、上网 本等移动终端装置五花八门,但其中操作系统却 只有少数几种;各种网站、主页、数据库和信息 表面上看极为多样化,但它们的内容往往是同质 性的,所依赖的操作系统和操作界面也有明显的 趋同。所以,装置范式不但意味着特定的物质性 设置,更重要的是某种同一性的思维、情感和行 为方式的设置。无论生活在全球的哪个角落,也 不论个人喜好是什么,标准化的游戏规则像“看 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装置的使用者。同一种玩法 的背后,蕴含了某种隐蔽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的 趋同要求。在这里,特别讨论一下数字代沟问题 ,今天中国的青年一代,基本上可以称为“装置 范式的一代”“数字原住民”“M一代”(即“媒 体一代”)。他们打小就在全方位的数字化样态 中生存,处于各种各样的技术装置的包围中。他 们一方面热衷于各种装置的使用,对他们来说这 些装置既易上手,又易上瘾,这就使得这一群体 成为装置范式的深度介入群体;另一方面,他们 对高度数字化的装置范式及其文化,“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往往缺少深入 的反思和批判,这就使得青年人在思维、行为和 情感方面是高度数字化的,深受装置范式的影响 。“装置范式的一代”对非数字化的传统的知识 生活和认知方式不熟悉、不喜欢也不践行,形成 了斯蒂格勒所说的与过去的“短路”。因此,在 青少年中提倡对装置范式的反思和批判,强调自 觉地抵制装置范式的规训,就显得尤为必要。抵 抗技术政治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尤其是以技 术的方法来抵制技术的宰制变得十分困难,因为 无时不在的技术的难度和鸿沟,将绝大多数技术 的使用者排斥在规则制定活动之外。 在当下中国,这种“螺旋上升的沉默效应” 更为显著,一些所谓的“大咖”或“大V”一类 的舆论领袖操纵和把玩着网民的情绪反应,由此 衍生出中国社交媒体特有的“间歇性歇斯底里现 象”,每当一个突发事件出现时,总会在短时间 内吸引海量网民,煽动起大量网民高度情绪化的 反应,形成一边倒的舆论取向,不同意见和独立 思考很快被拍砖而湮没。这种对事件的高度情绪 化的反应往往是暂时性的,一旦突发事件过去, 人们便很快忘却而变得冷淡,难以形成持续的讨 论和探究。这种忽热忽冷式的歇斯底里的情绪化 反应,既加剧了“螺旋上升的沉默效应”,更导 致了网民非理性的公共参与,削弱了公民批判理 性的持续养成。 作者提出“图像时代”到来并倡导研究视觉文化。视觉转向引发的问题迫切需要跨学科探索。本书提醒人们,重要的不是逃避视觉文化,而是如何在其中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