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精)
作者简介
米兰·昆德拉(1929~),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 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原作以捷克文写成。 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原作以法文写成。 《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内容简介
追寻现时时光 堂吉诃德已命在旦夕,然而,“这并不妨碍外甥 女吃饭,管家 喝酒,桑丘还是那么好情绪”。一时间,这句话掀开 了将生活的 非诗性隐藏起来的帷幕。但假如有人想更近地去审视 这种非诗性 呢?更仔细?一分一秒地审视?桑丘的好情绪,是如何 表现出来 的?他饶舌吗?他跟那两位女性说话吗?说什么呢?他一 直都呆 在主人的床边吗? 叙述者,顾名思义,就是讲述已经发生过的、成 为过去的事 情的人。但每一个小事件,一旦成为过去,就失去了 它具体的特 征,成为剪影。叙述是一种回忆,也就是一种概括, 一种简化, 一种抽象。生活的真实面目,生活的非诗性,只存在 于现时。但 如何讲述已经过去的事件,还原它们已经失去了的现 时时光?小 说的艺术找到了答案:在众多场景中表现过去。从本 体论上来讲, 场景就是现时,即使是用语法的过去式来讲述的:我 们看得见它, 听得到它;它在我们眼前展开,即时即地。 菲尔丁的读者在读他的书的时候,成了听众,一 个才华出众 的人以他讲述的东西使他们屏住呼吸。大约八十年之 后的巴尔扎 克则将他的读者变成了观众。他们注视一个屏幕(可 以说是尚未 诞生的电影银幕),巴尔扎克作为小说家的高明戏法 让他们看见一 系列场景,使他们目不转睛。 菲尔丁并不杜撰一些不可能的或让人难以相信的 故事;然而, 他不太在意他所讲述的是否显得逼真;他不靠现实的 幻觉来让他 的听众倾倒,而是靠他讲的内容的奇妙,靠他那些令 人意想不到 的观察,以及他营造出来的奇特场景的魔力。相反, 当小说的魔 力存在于场景的视觉与听觉的营造时,逼真性就成了 不二法门: 成为让读者相信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必要条件。 菲尔丁对日常生活鲜有兴趣(他不可能相信平凡 性也可以成 为小说的一大题材);他并不假装用隐秘的麦克风去 偷听人物脑海 中一闪而过的念头(他从外部去看他们,并就他们的 心理提出一 些睿智而常常滑稽的假设);他讨厌描写,既不在人 物的生理外表 上着墨(您并不知道汤姆的眼睛是什么颜色),也不对 小说的历史 背景大书特书;他的叙述快乐地翱翔于场景之上。对 于场景,他 仅仅提到一些他认为对情节的明晰性和思考有用的碎 片;汤姆的 命运在那里展开的伦敦,与其说是一个真实的大都市 ,不如说更 像是印刷在地图上的一个小圆点:街道、广场、宫殿 根本没有描 写,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提到。 在经历了连续几十年多次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欧洲 的一系列爆 炸性事件之后,十九世纪诞生了。于是,在人的生活 中,某种本 质性的东西改变了,而且后来一直如此:大写的历史 成为每一个 人的经验;人开始意识到他将不会在他诞生的那一个 世界去世; 大写的历史的时钟开始大声敲响,到处敲响,甚至在 小说里。在 小说里,时间马上被计量了,被标注了日期。每一件 小物品、每 一张椅子、每一条裙子的形状都带上了很快会消失( 改变)的印 记。人们进入了描写的时代。(何谓描写?就是对暂时 性的怜悯, 对易逝之物的拯救。)巴尔扎克的巴黎就跟菲尔丁的 伦敦不同;他 的广场都有名字,他的房子都有色彩,他的街道都有 味道与噪音, 这是一个确切时代下的巴黎,是前所未有的、后来也 永远不再有 的巴黎。每一个小说场景都印上了大写的历史的标记 (哪怕有时 仅仅是靠一张椅子的形状或一套衣服的款式)。历史 一旦从阴影中 呈现,就不断地塑造与再塑造世界的面目。 小说进人了它伟大的世纪,它那人所共知、具有 权力的世纪。 在小说之路的上空,亮起一片新的星辰。于是形成了 一种新的 “关于小说的想法”,并一直主宰着小说的艺术,直 到福楼拜,直 到托尔斯泰,直到普鲁斯特;它使前几个世纪的小说 进入半遗忘 状态(一个不可思议的细节:左拉从未读过《危险关 系》!),并使 后来小说的改变成为很困难的事情。 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