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评说九十年/名家评说书系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沫若很认真学习,在东京这一年,他日语说得很不错了,上江人 学日语,有些音节囿于习惯,不易准确,但沫若却顺利地通过了。他 平时好学少言,因为长得身矮头大,同学们呼之为“郭大头”,这也 是为他接受和理解力特强而来。沫若的数理化成绩是很好的,尤其是 数学,在全班十一人中名列第一。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数 学题,我们还在踟首运思,不得其解,沫若却踏上讲台,拿起粉笔疾 书,一边滔滔不绝讲解,很快做出了准确的答案,致使大家赞叹不已。 1915年,我们在东京预备班肄业,分配到各高等学校去,和日本 学生一起学习。沫若分在冈山第 六高等学校,我与郁文分在名古 屋第八高等学校。日本的高等学 校,即大学预科,规定三年,除 了基础课,还要学几种外国语, 医科第一外国语是德语,其他有 英语、拉丁语。语言学教师以文 学士为多,我们读的课本都是西 欧、尤其是德国的文艺作品。沫 若后来在福冈翻译歌德《少年维 特之烦恼》、《浮士德》,与我一起 翻译斯多姆《茵梦湖》,当是此时 染上爱好。因此,这一阶段日本 语学老师的教诲,对他走上文学道路是有一定影响的。 1918年秋季,沫若与我都进入位在福冈的九州帝国大学(现称帝 国大学)医学部,三年离别,一旦重逢,欣喜无已!大学的中国留学 生少,我俩住处只有几十步遥,在这五年中,除了中间有几个月沫若 归国,其余日子,几乎朝夕相见。 九州帝国大学所在的福冈县,在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海岸,医学 部后门走出去不多路,就是博多湾。沿着海湾,有几里长的大松原, 像一道森林围墙,与之相映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沙滩;淡抹幽静,景色 宜人,沫若就住在松原里。黄昏或清晨,他常往博多湾海滩去踏歌, 朝着大海,旁若无人高声朗诵自己的新作,代表作《女神》就是这样 诞生的。1919年到1920年,沫若几乎全部课余时间沉浸在诗的意境 里,用他的话说,“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鲁迅《摩罗诗力 说》称“诗人者,撄人心者也”,这个时 期,是沫若从事文学创作的飞跃阶段,他 对诗特别嗜好,在博多湾畔写有不少诗 篇,“博多湾水碧琉璃,银帆片片随处飞; 愿作舟中人,载酒醉明晖”即是其一。每 当他有新作诞生时,一个人经常奔走在博 多湾畔,手舞足蹈。 沫若的国学根基很深,牙牙学话时, 母亲就教他口诵唐诗。童年,就熟读《诗 经》国风三百篇、《唐诗三百首》、《千家 诗》等启蒙作品了。在日本早几年,他接 触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大学初期,由于德文学了多年,造诣较深, 与海涅、歌德的作品打成一片。但他并非满足于此,在日本求学时代, 对当地民间歌谣,也是有兴趣的。东京一高时,他很爱唱的一首《待 康晓》,在进人大学后,还时时挂在嘴角,不时哼上几句:“樱花盛开 了,谁系马树上?马下嘶起来,花儿要落啊!”在日本樱花是被誉为 “国花”的。 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