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法史(历史上的法律趣事)

非常法史(历史上的法律趣事)
作者: 刘典
出版社: 法律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30
折扣购买: 非常法史(历史上的法律趣事)
ISBN: 978751183363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少林寺曾公然抗拒朝廷“拆迁令” 近来有个很时髦的名词,叫做“强拆”。2007年3月初网上开始 流传《史上最牛的钉子户》的图片:一个被挖成十米深大坑的楼盘地 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重 庆网友将其命名为“史上最牛钉子户”。 随后媒体披露,图片拍摄的是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鹤兴路17 号的房屋产权人拒绝拆迁,并发商将周围房屋拆除后的场景。该房 建筑面积为219平方米,属于营业用房。当地房管局称,该房是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修筑的,属于旧危房,当时周围已经拆迁,该房四周 被挖下十多米的坑,成了“孤岛”。 和以上事例有着相同境遇的人和事还有很多,这就引得一大批 “钉子户”迅速蹿红,他们苦大仇深,全是政府拆迁令下的“苦主”。因 不肯搬离住房而遭到强拆,这一现象引起公众的广泛争议,有人从英 语单词中找到灵感,戏称中国不仅是“China”.还是“拆哪”。 拆迁之议论,随着国家颁布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 例》取消了行政强拆而告一段落。其实说起拆迁,历朝历代都不乏 “苦主”。哪里有强拆,哪里就有“钉子户”,就连大名鼎鼎的少林寺 也因此牛气了一把,公然抗拒皇帝下发的“拆迁令”,开历朝历代“钉 子户”的先河。 真正的史上最牛钉子户 说起“钉子户”,什么是“钉子户”呢?《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是,在城市建设征用土地时,讨价还价,不肯迁走的住户。 在古代那样“天老大,皇帝老二”的年代,要当一个“钉子户”,所 面临的压力远远不是现代社会所能比拟的。也就像少林寺这样历史 悠久、底蕴深厚的庞然大物,才经得起这么折腾。 大唐武德五年五月,皇帝李渊下诏,责令拆毁少林寺,解散众僧。 这很令人惊奇,少林寺不是有功于唐朝吗?怎么会遭到强拆呢? 就在一年前,也就是武德四年的四月底,少林寺剐刚为大唐平定夏国 和郑国立下大功,并被秦王李世民亲书嘉奖并赐寺田四千亩。少林寺 惠场、县宗、志坚等十三立功僧被晋封为将军僧。怎么政治风向一夜 之间就完全改变了呢? 原来,当时唐朝初立,问题繁多,摆在李渊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 是要收回河南大地上的土地使用权,那时河南的土地兼并极其严重, 佛教寺院也都是兼并土地的大户。于是,李渊颁布的减寺疏僧诏,洋 洋洒洒古文数千言,只有一个意思,就是伪郑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和 河北的一部分)范围内的所有寺观着其尽令废除。 这里面当然包括少林寺,而少林寺的下院十三立功僧人修行的 地方,距伪郑的帝京洛阳只有十几公里。尽管少林寺出淤泥而不染, 但一棍子打翻的可是一船的人,少林寺的众位高僧当然不干了,这不 是“砸我们的饭碗”吗? 接到诏书后,全寺上下数百僧人俱不肯服从。上座善护把少林 寺僧劫救秦王并助唐军擒拿郑王、攻克□州之事拟表后,命慧□昙宗 二人前往觐见秦王,并请代为诣阙进表,恳乞留置少林寺。 李渊看到其他寺院的拆迁“成果”极为显著,而这些寺庙中最大 的“老虎”还在“磨蹭”,于是雷霆大怒,再次下诏,希望从前王世充所 据的“伪郑”之地民心向化,要“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僧、 尼、道士、女寇等”,这其实就是向少林寺下达了“强制拆迁令”。 但是少林寺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集体抗令,李渊没有办法, 毕竟唐朝刚刚建立不久,不能因此得一个残暴不仁的名声,于是默许 了少林寺的“留置”。但是皇帝不顺心,少林寺当然也不好过,一纸诏 令收回了秦王赐予少林寺的四千亩寺田。这样,就使数百修行的和 尚们断了炊,没有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 在1500年前的帝王时代,也就是绝对专制的年代,大唐皇帝亲 自下诏,寺院和众僧竟敢不听从,不拆迁,不离寺,堪称史上最牛的钉 子户。 上头有人好办事 少林寺之所以能成为史上最牛的钉子户,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 上头有“人”。在唐朝政权内部有一个大大的“靠山”,这个“靠山”, 就是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 上文有提到,少林寺是有功于唐朝的。在唐朝出兵攻打郑国的 时候,少林寺出手相助唐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几座城池,当时唐 军的总指挥就是李世民,也就是说,李世民是少林寺送上军功的直接 受益者,于是少林寺就此与李世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是有这个“靠山”,少林寺才能一直稳稳当当,“有惊无险”.在 少林寺遭“强拆”的时候,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正被太子一党挤兑,泥菩 萨过江,自身难保。 直到后来收走了四千亩田地,众僧们的三餐都无以为继。尽管 如此,当年以十三棍僧为首的少林寺僧人仍旧团结一心,坚持不懈, 不肯妥协。 这样的情况持续四年以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秦 王射死.李渊禅位,少林寺的后台大老板——秦王李世民终于当上了 大唐国的第一把手之后,少林寺才又被重新赐地四千亩。P6-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