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全知道(精)

国学知识全知道(精)
作者: 尤斿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国学知识全知道(精)
ISBN: 978751133243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1。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得名于史书《春秋》,具体 指从周平王迁都洛阳的公元前770年到战国七 雄格局形成的公元前476年,大致是东周的前 半期。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 期,在政治、经济,尤其文化上深远地影响 了中国。在政治上,周王室大权旁落,群雄争 霸,连年战争,大国不断蚕食小国。同时,由 于卿大夫势力强大,各国内部动乱也时有发 生,权力更替频繁,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据 《春秋》所载,春秋时代的前242年间,有43 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死,52个诸侯国被灭, 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则达 450余次。期间,先后出现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5个霸主,史称“春 秋五霸”。到春秋末期,经连年吞并,140多 个诸侯只剩下了20多家。其中以“战国七雄” 为最强,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除战火不息的乱世特征之外,春秋时期还 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周王室以及诸侯国的 衰落导致学术下移,大批文化人流人民间,出 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孔子、老子、 墨子等文化巨人的出现,为后世几千年的中国 文化奠下了根基。 春秋时代的另一个重要旋律不得不提,这 便是中原四周的蛮夷“华夏化”的民族大融合 进程。秦、楚、吴、越这些本来的蛮夷之邦陆 续跃入华夏的行列,汉族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基 本形成。此外在经济上,春秋时代最重要的两 个进步是铁器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工农业的发 展和货币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商业繁荣。 22。战国巨变 一般而言,战国指的是从公元前475年至 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即东周的后半期。因 西汉的刘向就这段历史编写了《战国策》一 书,因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战国时 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7 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这7国连年争战, 弱肉强食。在这期间,因为国与国之间的战略 缓冲地带已不复存在,往往是大国之间直接相 邻,生死存亡的竞争更加残酷。据统计,从周 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 次。并且因各国的实力大大增强,战争的规模 也越来越大,动辄便投入十几、几十万人的军 队。除加强对外战争之外,各国纷份对内招贤 纳士,乃至引进国外人才,同时实施变法以富 国强兵。其中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 起、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另外,各国在 外交上纷纷寻求政治联盟,以共同遏制对手。 这其中的两条主线便是秦相张仪的“连横” (分化六国)和六国宰相苏秦的“合纵”(六 国联合抗秦)。最终,“合纵”因六国不同心 而失败,秦国通过“远交近攻”的策略逐个灭 掉六国以及众多小国,成为最后的赢家。秦始 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中央集权制的王朝——秦朝,中国自此走入了 大一统的封建社会。 23。秦 秦是中国第一个集权制王朝,公元前221 年由秦始皇建立,15年后亡于秦二世之手。据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乃颛臾后裔,被舜 赐赢姓。周朝时赢姓后裔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 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春秋战国时期,经过 自秦穆公至秦王政历代君王的努力,加上地理 位置的优势,秦国最终从春秋战国的血腥争霸 中冲杀出来,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秦统一六 国后,又进一步北击匈奴,南下百越,其疆域 在周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东起辽东,西 至玉门关、陇西,北抵长城,南达越南北部及 中部一带,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基本奠 定了后世中国的版图。在政治上,秦改周朝的 分封制为郡县制,首次确立中央王朝和皇帝的 绝对权威,并设置了与之配套的三公九卿制的 中央官僚机构。秦所创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国 家政治制度,成为后世历代的王朝政治制度的 基本框架;在经济上,秦实行土地私有制,使 社会进入地主一农民模式的阶级社会;其统一 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等,则使中国在文 化上首次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另外,秦所创的 法律也一直沿用到唐代才有较大的变动。总体 而言,秦代虽短,对中国却是影响巨大。 秦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一系列成就 的同时,因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一支庞大的 军队并进行多次大规模战争、修筑万里长城与 阿房宫等大型工程等原因,对人民征敛过重, 再加上过于严酷的法律,对知识分子的打击, 使人民“苦秦久矣”,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 义,加上六国贵族的响应,二世而亡。 24。西汉 西汉是汉代的前半段,因其都城长安(今 西安)相比于东汉都城洛阳位置靠西,故名, 也称“前汉”。从时间上讲,西汉是从公元前 202年至公元9年。西汉为刘邦所建,其各种制 度基本上沿袭了秦制,因此往往被史学家们 视作秦换了皇帝姓氏之后的继续。汉在建国之 初,鉴于秦亡的教训。对人民采用了比较宽松 的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因此得以发展,人 民安居乐业,史称“文景之治”。但此时的西 汉在军事外交上常受匈奴欺负,可以说是盛而 不强。到汉武帝时,在军事上沉重打击了匈 奴。但由于连年对匈奴作战,军费支出庞大, 人民生活贫苦,又成了强而不盛。到了汉武帝 晚年,汉武帝为自己连年征战导致人民生活困 苦下罪己诏,并着力发展经济,汉代才开始逐 渐强盛。另外,其时开辟的“丝绸之路”,使 中国对外贸易繁荣起来,中国也由此极大地开 阔了视野,在文化上显示出一种气度。然后汉 昭帝、汉宣帝继承遗志,继续维持这种盛世。 这段时期的汉朝疆域辽阔,政治稳固,经济繁 荣,文化昌盛,史称“武昭宣盛世”。其后直 到西汉末,汉代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疆域最 大时东抵大海,西至今新疆,南至今云南及 越南大部,北至今蒙古,东北延伸到朝鲜半 岛北部。西汉人口最多时达5959万。也正是因 为此,汉人、汉字、汉族等名称才得以一直 流传下来。西汉历211年,14帝,最后因皇帝 年幼,被外戚王莽篡权,于公元8年改国号为 新,西汉灭亡。 25。东汉 东汉是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一代王朝,时 间上是从公元25年刘秀立国至公元220年曹丕 代汉。西汉末年,社会矛盾重重,政局动荡。 外戚王莽趁汉平帝年幼,篡权夺位,于公元8 年建立新朝。王莽建立新朝后,推行“王莽新 政”,试图稳定社会,缓和矛盾。但王莽的新 政却使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遭到很大冲击,新 的合理秩序却没能建立,结果国家混乱不堪, 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汉光武帝刘秀本是汉 景帝后裔,其先祖贵族地位经逐代稀释,至刘 秀已是平民。刘秀参加绿林起义后逐渐当上首 领,最终推翻王莽新朝,建立政权,定都洛 阳,并自称兴复汉室,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经过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 三代皇帝的治理,东汉王朝逐渐恢复往日汉朝 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光武中兴”。 但其后,统治阶层开始安于享乐,国势日衰。 尤其自和帝始,宦官、外戚势力膨胀,政治日 益腐败。再加上东汉后期皇帝有七八个都是娃 娃皇帝,导致外戚专权,小皇帝长大后,借助 身边的宦官夺权,又导致宦官得势。新的小皇 帝即位后,又开始同样模式的循环。政治的混 乱导致民不聊生,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起 义。农民起义的同时,洛阳的外戚何进与宦官 十常侍在火拼中同归于尽,最终西北军阀董卓 入京专权,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废 汉献帝,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26。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是指东汉灭亡前后,魏、蜀、吴 三个政权鼎足而立的局面。三国鼎立的时期一 般认为始于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而称帝, 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三国乃是在东汉 灭亡前后的乱世中,主要通过军事斗争脱颖而 出的3个赢家。 魏国建国于公元220年,其疆域最大,占 有东汉十三州中的九州,包括了秦岭、淮河 以北的整个北方地区;其人口也最多,约有 440余万;另外,魏国在三国中的文化学术也 最繁荣,建安七子及曹氏父子乃是三国时期 的主要文学代表。因此,后世史学界一般以 魏为正统。晚期的魏国政权被司马氏所控,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以曹丕代汉献 帝的方式代魏为晋,魏灭。蜀国其实是后人 的叫法,当初刘备自认汉室后继,本定国名 为汉,于公元221年建国。蜀汉乃三国之中 最弱的一个,其原本具有益、荆两州,后关 羽失掉荆州,只占得益州一地;人口仅有94 万。蜀国于公元263年被魏国所灭,其灭亡的 直接原因是后主刘禅的无能,间接原因则是 诸葛亮、姜维连年伐魏造成国力空虚。吴国 乃三国之中最后成立者,公元229年,孙权 继曹丕、刘备之后称帝,迁都建业,建立吴 国。其疆域次于魏,大于蜀,据有东南扬、 荆、交三州,人口230万。吴国于公元280年 被西晋以武力所灭,至此,三国悉归于晋。 三国鼎立期间,因为军阀连年混战,全国 总人口一度从东汉的5000多万减少至1000多 万,可以说是一段相当残酷的历史时期。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