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电子工业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传统文化之美/传统文化与国学
ISBN: 9787121261565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国学漫谈 《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一文,在国内外一 部分人中引起了轰动。据我个人看到的国内一些报纸 和香港的报纸,据我收到的一些读者来信看,读者们 是热诚赞成文章的精神的。 想要具体的例证,那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前不久 ,我曾就东方文化和国学作过一次报告。一位青年同 志写了一篇“侧记”,叙述这一次报告的情况(王之 昉《高屋建瓴启迪后人》,《人民日报》1993年12月 1日第三版)。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参阅。我因为是 当事人,有独特的感触,所以不避哕嗦之嫌,在这里 对那天的情况再讲上几句。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晚间,天气已颇有寒意。报 告定在晚上7时。我毫无自信,事先劝同学们找一个 不太大的教室,能容下100人就行了。我是有私心的 ,害怕人少,讲者孑然坐在讲台上,面子不好看。然 而他们坚持找电教大楼的报告大厅,能容下400人。 完全出我意料,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还有不少人站在 那里,或坐在台阶上,都在静静地谛听,整个大厅里 鸦雀无声。我这个年届耄耋的世故老人,内心里十分 激动,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据说,有人5点半就去占 了座位。面对这样一群英姿勃发的青年,我心里一阵 阵热浪翻滚,笔墨语言都是形容不出来的。 海外不是有一些人纷纷扬扬说北大学生不念书, 很难对付吗?上面这现象又怎样解释呢? 人世间有果必有因。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也必有其 原因。我经过思考,想用两句话来回答:顺乎人心, 应乎潮流。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对 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很难想象,世界上如果缺少 了中华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前几年,弘扬中华优 秀文化的号召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国内外炎黄子孙 的热烈拥护。原因何在呢?这个号召说到了人们的心 坎上。弘扬什么呢?怎样来弘扬呢?这就需要认真地 研究。我们的文化五色杂陈,头绪万端。我们要像韩 愈说的那样,“沉浸酿郁,含英咀华”,经过这样细 细品味、认真分析的工作,把其中的精华寻找出来, 然后结合具体情况,从而发扬光大之,期有利于中国 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前进与发展。“国学”就是专门做 这件工作的一门学问。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 国所固有之学术也。话虽简短朴实,然而却说到了点 子上。七八十年以来,这个名词已为大家所接受。除 了“脑袋里有一只鸟”的人(借用德国现成的话), 大概不会再就这个名词吹毛求疵。如果有人有兴趣有 工夫去探讨这个词儿的来源,那是他自己的事,我无 权反对。 国学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 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 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 ,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不是都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 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 得,科技对我们国家建设来说,对发展生产力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能缺少的。但是,科技却很难 表现出什么特色。你就是在原子能、电脑、宇宙飞船 等等尖端科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超过了世界先进 国家,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也只能是程度的差别, 是水平的差别,谈不到什么特色。我姑且称这些东西 为“硬件”。硬件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色 可言。 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我姑且称之为 “软件”,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 经营、管理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 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于 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 “国学”中。其中有不少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 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 ,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去。最近听一位国家教委的 领导说,他在新德里时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 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 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足征 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 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一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 了中国的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 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事实已经证明 ,连外国人都会承认这一点的。P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