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读自己:不要让灵魂去流浪

读书就是读自己:不要让灵魂去流浪
作者: 刘永兵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3.30
折扣购买: 读书就是读自己:不要让灵魂去流浪
ISBN: 9787515838731

作者简介

刘永兵,现任蚌埠博雅培文高中校长,20世纪90年代年代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曾任《中国校园文学》和《少年文艺》杂志特约编辑,出版了《改变不了世界 就改变自己》《遇见快乐的自己》等多本畅销书籍,培养出多名北大学子。

内容简介

《生死场》是萧红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呼兰河传》。 《生死场》起笔哈尔滨,在青岛完成创作,最后在上海发表,横 跨伪满洲国和中华民国两个政治空间。小说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 代至30年代,在我国哈尔滨郊外的一个村庄中发生的村民“生与 死”的故事。小说通篇沉重,但仍值得一看。 读萧红的书,总是会给人一种挣扎的感觉,但还是忍不住要看,尤其是《生死场》。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部 小说的呢?她的童年又经历了什么? 萧红(1911—1942年),原名张秀环,后改名张廼莹,曾用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 一个地主家庭。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 年代的文学洛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萧红的一生经历了诸多不幸和磨难,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深深 地影响了她的创作。她的父亲专制且保守,在她初中毕业前,就为 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为了表示反抗,她离家出走,困 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坠入情网,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为了纪念两人的感情和革命理想,她将自己的名字改 为萧红。 1933年,逃离了已经沦陷中的东北,萧红落脚青岛,并专 心文学创作。1934年,23岁的她完成了《生死场》(原名《麦 场》)的初稿,此时,她已经历了母丧、疼她的祖父去世、抗婚求 学、被软禁、出逃、流浪、向报社求救、与萧军相爱、产女送人、 出版与萧军的合集《跋涉》……可以说,贫穷、疾病、生、死,伴 随了她一生,这不但是她创作灵感的来源,也是《生死场》反映的 主题。 所以,想了解萧红当时内心的苦痛,就一定要读她笔下的《生 死场》。如果说《呼兰河传》寄托了她对人世间温暖和光明的渴 求,那么《生死场》则浸透了人世间的悲凉、苦痛与哀伤,一定程 度上,可被看作是萧红“生命哲学”的形象化阐释。 1934年,萧红来到上海,并给久仰的鲁迅写信,很快就得到 了回信。11月30日,萧红第一次见到鲁迅,并把《生死场》原稿 交给鲁迅。鲁迅花了几天时间修改,然后把稿子交给了黄源(鲁迅 先生晚年最亲密的弟子),想在郑振铎、傅东华主编的《文学》月 刊上发表。但很遗憾,结果未被刊用。 第二年,鲁迅设宴接待萧红、萧军,并将他们介绍给茅盾、 聂绀弩、胡风等作家。之后,萧红、萧军等在鲁迅的支持下成立了 “奴隶社”。萧红的《生死场》以“奴隶丛书”之三的名义,在上 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其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序言中,鲁 迅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北方人民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已经 力透纸背;女性作家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 明丽和新鲜。”胡风在“后记”中写道:“《生死场》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村庄,但它预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 未来、死路与活。”他们充分肯定了作品传达出的那种锐利的精神 力量。从此,萧红在文坛有了一定的名气,并与鲁迅结下深厚的友 谊,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回忆鲁迅先生》。 《生死场》创作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这都使得农村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农 民们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在这个大背景下, 萧红以农村生活为原貌,用悲悯的笔调和细腻的文字,讲述了哈尔 滨近郊的村庄乡民在封建制度和日寇蹂躏下于生死间徘徊挣扎的故 事,除了揭示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困境,并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 的思考和批判外,侧重描写了女性在男权世界中卑微和无助的命 运,以及遭受的束缚与压迫,其中包括她们嫁为人妇的心酸和落 寞,孕育孩子的痛苦和折磨等。 作为萧红的巅峰之作,《生死场》奠定了她作为抗日作家的 地位,使她成为20世纪30年代较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品虽然 只有八万字左右,却道尽生死的悲凉和命运的凄凉。例如,小说中 有一个重要人物,叫小玉。她的生命经历充满了苦难和折磨,先是 被卖到妓院,后来又被卖到了一家豆腐店当佣人,最后又被迫嫁给 了一个老汉。书中的很多女性和小玉一样,她们逃不脱命运的束缚 和生命的苦难,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无望和绝望,活得毫无价值感和 尊严。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作者对生命存在和生命形态,对生与 死,对时间与空间等关系的思考。 海德格尔曾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死之间的存在。”生存与 死亡问题是文学表现的永恒主题。萧红一直善于对死亡的问题进 行关注与思考。在《生死场》中,更是将对死亡的思考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小说中,萧红始终抓住“生”与“死”两个环节,通过描 写一场场死亡的场景,揭示了“死一般的生”的不觉悟的生命本体悲剧。 在《生死场》中,萧红笔下的穷苦人的生命就像一场场死亡的 舞台剧,充满了悲剧色彩,所有人都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 中——生命似乎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无奈的轮回过程——生了死, 死了生。重闻经典,不是为了赞美苦难,而是为更好地认识苦难, 避免苦难,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学会坚持和奋斗,但 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和感恩。因为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我们不能让 它白白地流逝在苦难之中。要积极面对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和幸福。 《读书就是读自己:别让心灵去流浪》一书,宛如一位智慧的导师,引领我们踏上一段心灵的旅程。该书精心挑选了当代女性必读的九部中外名著,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颇高的文学价值,更深入探索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了角色的成长与觉醒。它们是人生成长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能够启迪我们的思考,引导我们寻找自我,塑造更加坚强、自信、独立的内心。 愿每一个读者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内心宝藏,让心灵不再流浪。愿这本书成为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位忠实伴侣,陪伴你走过每一个时刻,共同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