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20.90
折扣购买: 苏里南/列国志
ISBN: 9787509701881
吴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196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1979年以来一直从事圭亚那、苏里南、拉美政治和拉美民族综合研究。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留学一年。本人著作有《拉丁美洲民族问题研究》。与他人合作的著作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政治》、《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当代世界毒品大战》、《现代化战略选择与国际关系》、《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二十世纪世界民族问题报告》等20余部。另外发表《试论圭亚那的多民族问题》、《苏里南军事政变的前因后果》、《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后的英、阿关系》、《美国同巴拿马关系的实质与发展》等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和文章近百篇。
印第安人被称为苏里南土著人。他们最初人数很多,分为许多部族。 由于欧洲人到来后实行野蛮的屠杀政策,人数锐减,幸存者逃人内地丛林 和草原地带,生活繁衍下来。现在,内地丛林和热带草原仍是印第安人的 传统生活领域。他们强壮的双腿表明,他们在该区域内的所作所为基本上 都是靠步行完成的。印第安人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群体,每个群体又可 分为多个部族。南部群体的居住地区更靠内地南部一些,接近巴西边界, 至今与外边其他民族很少接触,生活比较封闭和孤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 ,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不懂得金属的使用知识,而仍在使用石器作工具。 北部群体(主要是瓦亚纳入和特里奥人)住在中部地区沿河流而建的村庄里 ,与外界民族相对接触多一些,生活比较开放。两大群体中的印第安人至 今仍以渔、猎、采集和简单的农、牧业为生,有一些人甚至还实行刀耕火 种,经济水平低下。印第安人保留了本民族的许多方言土语、生活方式和 风俗习惯等。但是,他们之中也有少数人融人了主流社会,生活方式和习 俗逐渐发生变化。 丛林黑人是历史上为反抗殖民者残酷统治、逃人内地丛林中的黑人奴 隶后代,至今仍生活在内地丛林之中,故人称“丛林黑人”。他们沿马罗 韦讷河、萨拉马卡河、苏里南河等上游建起许多村庄,在瀑布和急流附近 安营扎寨,远离主流社会。据介绍,每个村庄或露营地25人至2000人不等 ,加上印第安人,村庄总数约有230个。长期以来,丛林黑人与外部世界很 少联系,仍保留了原籍非洲的一些语言文化、生活习俗和社会组织。丛林 黑人现分为萨拉马坎人、帕拉马坎人、马图瓦里人、昆提人、阿卢克人、 恩佐卡人等6大部族,以渔、猎和简单农业为生。他们生性豁达、开朗,总 是快乐和充满幽默感,即使在从事笨重的搬运活计累得筋疲力尽的时候, 仍然不乏笑声。他们像印第安人一样,在苏里南木材工业生产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丛林黑人男子双腿不如印第安人健壮有力,但膀大腰圆,躯干宽 厚、发达,胜任各种艰苦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负责开辟田地、打猎、捕鱼 、建房、造船、雕刻等工作,其中造船是所有丛林黑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属 性。他们划船技术高超,能应付各种水况其中包括大小瀑布和急流,并能 自如地借助水的浮力搬运、装卸各种笨重货物,故有“奔腾咆哮的江河之 王”、“声响如雷的瀑布之王”和“寂静荒凉的港湾之王”等雅称。妇女 从事种植、养殖和收获作物等工作。在丛林黑人社会中,女人的势力如同 神灵的势力一样神秘。她们是本民族传统、法律和遗产的忠实捍卫者,因 而受到尊重。家族联系完全依赖母亲,继承权利也是母系性质的。部族酋 长和村长由男人来担任而且是终身制,但要辅以男、女助手,重要的疏导 工作要靠妇女来做。20世纪70年代人类学家认为,在历史上许多逃跑的奴 隶中,苏里南丛林黑人是建立了独立的和至今仍然繁荣的社会之唯一成功 者,是新大陆唯一的保留了传统的西非生活方式而且未被触动的非洲血统 的部族群体。但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丛林黑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传统已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临近矿区和农业发达地区的村庄丛林黑人的变 化更大一些。所以,丛林黑人现在又有“森林克里奥尔人”(Forest Creoles)之称。当然,他们的意志力量、乐观精神、自由意识等也影响着 与之接触的城镇克里奥尔人。 华人和欧洲人数量不多。据2004年人口普查,华人占苏里南总人口的 大约2%,计9700多人。他们一部分是历史上契约劳工的后裔,另一部分是 在中国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期间前往苏里南的,也有不少人是新中国成立 后从香港或内地陆续前往苏里南的。华人的数目最初较少,至1905年时, 总共仅约1160人,1950年发展到2371人,但至1971年增加到6400人。华人 中主要是广东客家人。他们为人和善、勤劳、俭朴,并在很大程度上与犹 太人发生同化。许多人同其他民族的妇女通婚,在帕拉马里博华人一般同 克里奥尔人结婚者多,在外地同爪哇人结婚者多。但与别的民族妇女通婚 生的孩子在人口统计上一般不计为华人。 现在,华人主要生活在城镇,从事商业或服务业,以经营超市和餐馆 等为生,少数人从政。史载,早在1867年苏里南就有了几家中国商店,到 了19世纪70年代,种植园里的商店基本上都是华人开办的;1898年中国商 店在帕拉马里博占了30%,在内地各行政区占了所有商店的一半,而且其中 不乏一些大型的商店。20世纪后,华人不仅涉足生活日用品的经营,而且 扩展到镶金业等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华人的日用品商店在帕拉马里博 占到75%,在其他地区占到65%。后来由于苏里南政府对生活日用品贸易进 行了调整,华人的商贸地位有所变化。但是,至今华人在贸易界还有相当 的影响。华人重视教育,在苏里南的各民族中接受教育的水平是名列前茅 的。土生的华人由于受到西方教育,一般不愿在商店工作,而是另择新业 ,如做医生、教师、律师、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职员,甚至从政等。苏里南 华裔与英联邦其他地区的华裔不大一样,他们一般是卷入政治的。苏里南 独立后的第一位总理(独立前的1973年已当选为总理)、后曾任副总统又兼 总理的亨克。阿龙即为华裔,他曾任“苏里南民族党”领袖,在苏里南取 得国家政治独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里南人民党”的创建人李 宝三也是一位华人医生,他免费为糖业工人看病,设立公共图书馆传播文 化知识,受到当地人好评。另一位华裔内科医生亨克·陈亚先博士来过中 国学习针灸,曾任“民族共和党”领导人,在1980~1982年还担任苏里南 国家总理兼总统,后受军政权挤压辞职移居荷兰。在那里他建立“苏里南 解放运动”组织,力促苏里南军人还政于民。华人有自己的社团组织,其 中最大的最有影响的是“广义堂”,且办有中文报纸《洵南日报》,经常 刊登一些介绍中国的文章。华人至今在本族社团之内保留了讲汉语、过中 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每年春节华人都要聚会团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 舞龙灯、耍狮子等。特别是华人传统的耍狮、舞龙活动一经上街,都会观 者如云,热闹非凡,成为首都帕拉马里博的一大景观。现在,华人仍是东 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很深的中国情结,非常关心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 1998年长江发大水时,广义堂组成“帮助中国”赈灾委员会,与来访的中 国杂技团共同将门票收入1.5万美元汇往国内。在增进苏里南和中国的友好 合作关系方面,华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欧洲人包括荷兰人、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德国人 等,主要是过去殖民者或移民的后代,也有一些是后至移民。苏里南独立 ,他们之中许多人回国。现在,欧洲人为数不多,大约5000人,多数生活 在城镇,从事自由职业或服务业;另有一些人为外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 人员或工人。其他少数民族如黎巴嫩人、犹太人、巴西人、圭亚那人、北 美人等,居住分散,根据职业状况或生活在城镇,或居住在农村,或在沿 海或在内地。例如,犹太人多数生活在帕拉马里博,主要以经商为生,有 自己的社团,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巴西人、圭亚那人多为淘金者,主 要生活在苏里南东部热带丛林中江河两岸或山谷地带。但一般来讲,同一 个民族的成员为了生活方便和互相依靠、照顾,还是喜欢聚族而居的。 P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