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钩沉

宁波钩沉
作者: 徐祖光
出版社: 宁波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50
折扣购买: 宁波钩沉
ISBN: 9787552618815

作者简介

徐祖光,1931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曾就读于宁波中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1955年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安全工作,研究**问题,获研究员职称。1991年退休至今,从事北京宁波帮研究,曾发表《北京宁波帮史话》《北京的宁波会馆》《宁波帮的明珠——同仁堂》《北京的宁波商帮》《宁波会馆兴衰记》《宁波新商帮的崛起》《北京新老宁波帮的比较》等数十篇有关宁波帮的研究文章。

内容简介

宁波自古就是一个对外交往频繁的港口。除了官 方交往和贸易外, 还有民间文化交流和**传播。*早传入宁波的** 是摩尼教、景教,但 这些**没能在宁波流传开来。后来的伊斯兰教也影 响不大,倒是欧美 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后来居上。 中世纪的欧洲,本是天主教一统天下。到了16世 纪,随着文艺复兴, 马丁路德创立了新教,也就是我们常叫的基督教。之 后,天主教为了争 取信徒,扩大影响,就不遗余力地到亚洲和拉美传教 。1583年也即明万 历十一年,就有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到广东传 教。后来利玛窦、艾 儒略、毕方济、汤若望等传教士又转到北京传教,到 明亡时,全国已有教徒 三四万人。 宁波出现天主教传教士是在1628年,也即明崇祯 元年。当时有葡萄 牙籍传教士费乐德到宁波传教,还发展了80名教徒, 这是宁波出现天主 教的*早记录。1**0年,意大利人孟士麦到宁波出任 神父,他极力拉拢官 府,为他传教活动大开绿灯,教徒发展到560人,而 且大多是官吏和学者。 宁波*早的天主堂建于清顺治五年(1**8年), 但不久就被清兵所 毁。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天主教教民在药行街 重建小教堂,但到 1723年,又由于清**禁教而被毁,天主教在宁波遭 *了一次重大打击。 天主教重新获得发展是在道光年间,也就是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法国传教士顾芳济到宁 波,两年后就有教徒 两百余人。五年后,他又在药行街重建教堂,并升任 浙江区主教。这个天 主堂曾多次重建和扩建,*后于1868年建成具有大自 鸣钟的大教堂。大 自鸣钟在清朝是个新鲜事物,每过一个钟头,钟楼就 会传出悦耳的报时 声,响彻宁波全城,它不但成了宁波一景,而且也扩 大了天主教的影响。 随着教务的扩展,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天主教会 又在江北岸的三江口 修建了一座教堂,这个教堂比药行街的还要漂亮,不 但有高高的钟楼,而 且整个建筑都是尖塔高耸的哥特式,并且成为主教的 驻地。1879年法国 传教士赵保禄到宁波接任浙江教区主教,任职时间长 达四十二年。他专 门交结官府,做了不少坏事。当时宁波广泛流传一句 话,叫作“道台一颗 印,不如赵主教一封信”,由此可见这位主教大人在 宁波的权势。赵保禄 后在1926年去世,下葬在江北三江口的天主堂内。 除了神父等传教士外,1852年开始又有外国修女 来宁波。当时有十 名法国修女在南门办起了仁慈堂,发展女教徒。到民 国元年(1912年)宁 波城区已有教堂三座,教徒2505人。1916年天主教还 在江北*马路修 建“保禄大修道院”,学制六年,以培养神职人员。 天主教在宁波除了传教外,还开办教会学校,如 1904年开办的“毓才 学堂”(就是后来的“益三中学”)。此外还办了一 些慈善机构,如普济院、 施医局、育婴堂等,这些慈善机构收养孤寡老人、弃 婴、孤儿等。从事这些 工作的主要是修女,发生传染病天花时,她们穿上黑 白相间的修女服装外 出给人种牛痘。有瘟疫时,她们就施医施药。当时劳 动人民卫生状况不 好,常常患有疥疮等皮肤病,她们就分发用蛤蜊壳包 装的硫磺膏。通过这 些活动来扩大天主教在劳动人民中的影响。 P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