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同行(清华学子感悟艺术的故事)

与美同行(清华学子感悟艺术的故事)
作者: 编者:过勇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4.79
折扣购买: 与美同行(清华学子感悟艺术的故事)
ISBN: 978730250050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建筑学院 安珺 理性与感性,浇灌艺术之花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出了无数个奇迹以 证明自己独特的存在。在这其中,艺术是这些累累硕 果中的精髓与精妙之所在。从宗教到现世,从社会到 自然,包罗万象,举一千从。如今,透过《艺术的故 事》,在一件件作品中,在平易近人的艺术史里,我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它的魅力,体会理性的原 则和感性的认知相融合,艺术的花蕾绽放在我的心间 ,引领我去认识世间的美好。 由于缺乏对艺术的高度敏感和卓越的审美能力, 一直以来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多地停留在理性的层 面。每见到一件作品,我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究它的用 途、意义、创作者的意图、所处环境、惯用技法…… 当然,这也是必要的基础。以严谨的探寻和考究的眼 光去认识一件作品,联系当时可能对作品造成影响的 一切因素,即把它放入一个由知识和经验组成的理性 框架内,我们会获得对艺术最有理有据的深刻认知和 分析。但若是没有一个预期的条框或不能把作品放在 艺术史的链条当中去观想,我们就无法理解一件艺术 品的艺术目标以及在此意义上的成就。这样一种框架 或许就是所谓的审美原则。没有这个框架,我们尽管 能欣赏作品,甚至陶醉其中,但却不能领略其科学而 理智的精髓。 随着我的年龄逐渐增长,对世界的认识逐渐成型 ,某些时候,对理性的过于执着难免会成为我欣赏美 过程中的桎梏。例如,在艺术博物馆参观皮埃尔·苏 拉热《1979年6月19日画作》时,面对一片黑板,我 试图理解画作的含义,分析绘画的技巧,甚至联系作 者的背景,但都不能消除我内心的迷茫。沉思中,一 群群孩子在我身边跑来跑去,天真地对大师的作品评 头论足,直率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恶,其中一位导游的 话语惊醒梦中的我:“你们要学会用自己的情感去和 作者共鸣。”再看向那幅黑漆漆的布面油画,庄严、 沉重,每一条线条都被雕刻出不同的力量,光与影在 细缝中达到平衡。还是那幅画,仿佛它依旧什么都没 有,仿佛它又表达出了整个世界。 《文心雕龙》讲:“观干剑而后识器,操干曲而 后晓音。”除去那些理性的说一不二,我想世界更是 感性的。在欣赏过无数或优或劣的艺术品后,我们从 孩童最懵懂的赤子之心,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审美 风格和个人特色。从自发到自觉,对艺术的欣赏实质 上是情感的回归,但是在经验的积累下,最终形成了 一个体系——从多元的标准、不同的角度懂得欣赏艺 术,到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非平面视角。 现在回想一下我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之所以不敢 用自己的情感去妄加揣测,是否因为在博大深远的中 国文化中,艺术已经被神圣化,甚至到达了一个常人 无法企及的高度。作为一个文明大国,艺术的发展无 艺术是一种情感教育,陶冶情操纯洁心灵,使人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从而通往自由与幸福。2017年夏天,清华大学校长送给2017级新生一本《艺术的故事》,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这本书懂得欣赏艺术之美,并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随着阅读的深入,同学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入学后,纷纷写了读后感,阐述自己在艺术的思维培养中,在追随美的过程中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