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90.00
折扣价: 61.20
折扣购买: 勇攀巅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故事
ISBN: 9787010226170
王建蒙,毕业于清华大学,卫星发射与航天国际合作专家、航天系统工程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科技产业研究会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星系我心——著名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孙家栋院士传》《亲历航天——行走在神秘的卫星发射场》《世界航天发射系统》等。 马京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传记《陈赓传》《天眼》《赵尔陆》《陈芳允传》,长篇报告文学《国家功勋————聚焦中国航天英雄》,长篇小说《星空并不遥远》以及报告文学集《科学人生》《寻找航天之谜》等著作。 王洪鹏,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科技馆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出版与编辑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参与编著《物理文化与物理教学》《中国物理学会史》《百年中国优秀科学小品赏析》《华夏之光》等多部图书。
袁隆平高中毕业面临考 大学选择专业时,袁兴烈 劝他报考名牌大学,将来 出人头地。而袁隆平却立 志学农,如愿以偿地入学 位于重庆夏坝的私立相辉 学院农艺系,后来合并到 西南农学院。从那时起, 袁隆平就立志帮助农民提 高粮食产量。 1953年7月,袁隆平完 成在重庆西南农学院的学 业,被分配到湖南省农业 厅,随后被下派到湘西的 安江农校任教。在这里, 袁隆平开始1r长达18年的 教书生涯;其间,在专业 课程教研室教授遗传学, 还担任过农学班的班主任 。当时,教育部门尚未颁 发统一的教科书。袁隆平 经常带领学生去农田和山 上采集实物与标本,自制 图解、自编教程,使学生 们亲身实践、亲手操作, 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 忆和理解。而且,他还在 班上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 ,带着他们搞试验、组织 课外活动,把课堂知识的 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盘 学习苏联。苏联生物学家 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 交学说,在中国相当盛行 。他们的理论认为,无性 杂交是可以成功地改良品 种或创造新的品种的。这 种论断当时影响着中国农 业科学发霉的方向。无性 杂交,就是通过嫁接和胚 接等手段,将两个遗传性 不同的品种的可塑性物质 进行交流,从而创造新的 品种。袁隆平也尝试进行 尢性杂交、营养培植、环 境影响等试验,这些稀奇 的试验在当年确实绢出, 一些奇花异果。比如,用 月光花嫁接红薯,地下长 出的红薯很大,最大的一 个重17.5斤,号称“红薯 王”。但他很清楚,试验成 功与否要看收获到的种子 来年的生长情况,如果它 能把头一年呈现出的优异 性状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 ,那才算成功,否则,这 个试验在生产上毫无意义 。 第二年,袁隆平把培植 这些奇花异果获得的种子 种下去,发现地上照样开 月光花,地下却不再结红 薯了;番茄下面不再结马 铃薯,马铃薯上面也根本 不结番茄。获得的优良变 异没有遗传。正如他担心 的那样,嫁接出来的种子 不能把上一代的优良性状 遗传给下一代,试验以失 败告终。 袁隆平查阅文献,了解 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遗传学 研究已经进步到分子水平 。世界上,水稻、小麦、 玉米、棉花、油菜五大作 物中,只有水稻在培育优 质、高产品种方面停滞不 前。按照当时农业育种研 究工作中流行的最简单也 最有效的方法,一是系统 选育,二是从国外引进的 材料中去选。系统选育就 是从一个群体中选择表型 良好的变异单株加以培育 ,特别是在农民的田里面 去选优良的单株,再优中 选优。于是,他按照系统 选育的方法,在水稻抽穗 到成熟期间,到田里挑选 优良的品种。 1961年7月的一天,袁 隆平和往常一样,来到安 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 然,在一丘早稻田里,发 现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 鹤立鸡群”,长得特别好, 穗大粒多,挑一穗数一数 ,粒籽竞有230粒!他如获 至宝,推想这样的品种每 亩产量可以达上千斤。发 现了好品种,他感到非常 兴奋! 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