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前沿(珍藏版德鲁克世纪精选)

管理前沿(珍藏版德鲁克世纪精选)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译者:闾佳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30.50
折扣购买: 管理前沿(珍藏版德鲁克世纪精选)
ISBN: 9787111280644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小传,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13,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内容简介

第1章 转变后的世界经济 现在人们就变化中的世界经济谈论得很多。但世界经济并不是正在改变 ,本章要谈的重点正在于此。它的基础和结构已经变了,并且这种变化大致 上是不可逆转的。 在过去的10或15年中,世界经济的基础构造发生了3个根本上的变化: (1)初级产品经济和工业经济脱钩。 (2)在工业经济体系内,生产和就业脱钩。 (3)资本运动,取代了产品与服务的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推 动力。这两者也许尚未脱钩,但它们的联系变得极为松散,更糟的是,变得 相当难以预测。 上述变化并不是周期性的,而是永久性的。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了解造成 这些变化的原因——经济变化的原因大多是极为复杂的。也许要过很长时间 ,经济学家们才会承认世界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可能会花更长的 时间才能调整其经济理论,使之与这些变化相适应。而他们最无法接受的事 实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世界经济,而不是个别国家的宏观经济。可惜,大 多数经济理论的关注重点仍然是国家的宏观经济。然而,过去20年来诸多国 家与地区的成功故事,恰恰表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如日本、韩国和联邦 德国。实际上,联邦德国的成功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只是不如日本那 么引人注目。还有美国国内的一个伟大成就,即新英格兰地区工业的复苏和 迅速崛起。就在20年前,人们还普遍认为这个地区没什么指望了。 但实践家们,不管是政府人士还是企业中人,不管多么需要理论的指导 ,也无法坐待新理论的产生。他们必须采取行动。因而,他们的行动越是依 托于转变后的世界经济新现实,也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初级产品经济 非石油类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始于1977年,并且持续至今。其间只有一 次止跌回涨,那是由1979年石油危机后人们大肆投机所引发的,而且持续时 间不到6个月。这之后,非石油类初级产品的价格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 剧下跌。 1986年初,与制成品和服务的价格相比,各类原材料(除石油之外)的价 格跌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与1932年的价格水平相当,某些原材料(铅和铜) 的价格甚至比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还要低。 原材料价格的崩盘以及原材料需求的疲软,与人们原本信心十足的预测 全然相反。10年前,《罗马俱乐部报告》(The Report ofthe Club ofRome) 预测,到1985年所有原材料必定严重短缺。即便是短短几年前,1980年卡特 政府的《2000年全球报告》(Global 2000 Report)也得出结论,认为在未来 20年内,世界对食品的需求将稳步增长;除了发达国家,全世界的粮食产量 都将下降;因此食品的实际价格定将翻倍。这个预测大体上可以解释,为什 么美国农场主买下了所有能买下的农场——这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并给不少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威胁。 但和所有这些预测相反,世界农产品总量在1972~1985年间,足足增长 了1/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欠发达国家中的粮食产量增长速度最快。 同样,所有林产品、金属、矿物的产量在过去10年中增长了20%~35%,也 是在欠发达国家中增长速度最快。尽管原材料价格暴跌,但没有丝毫理由表 明这种增长速度会放缓。实际上,农产品的飞速增长期——一种呈指数速度 的猛涨——或许还未真正到来。 然而,较之普遍预测与实际结果的相互矛盾,更叫人惊奇的是,原材料 经济的崩盘,似乎对世界的工业经济毫无影响。如果说经济周期理论中有什 么“众所周知”且公认已被“证实”的事情,那就是原材料价格持续地急剧 下降,必然会导致整个工业经济在未来18个月到两年半的时间内发生大衰退 。按照这个定义,当今世界的工业经济肯定是不正常的。但同样可以肯定的 是,世界性的衰退并未出现。实际上,在发达国家中,工业生产一直在稳步 增长,只是速度较慢,尤其是在西欧。 当然,工业经济衰退或许只是被推迟了,它仍有可能一触即发。比如, 要是第三世界或艾奥瓦州生产初等产品的债务人巨额欠款造成一次金融危机 ,就能够引发世界性的衰退潮。但近10年来,工业经济仍然照常运转,好像 根本不存在什么原材料危机。 唯一的解释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除了苏联),初级产品部门已经被推 到了边缘位置,而从前它一直处于中心地带。 20世纪20年代末,在大萧条以前,美国1/3的人口仍然是农民,农业收 入几乎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4。而现在,农业人口和农业收入分别只占美 国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1/20。即便加上国外原材料和农产品生产者通过购 买美国工业产品对美国经济做出的贡献,世界原材料和粮食经济最多也只占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8。在大多数其他的发达国家中,原材料部门所占的 比重比在美国还要低。唯一的例外是苏联,它的农业部门仍然是一个主要的 就业途径,近1/4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工作。 原材料经济就是这样和工业经济脱钩的。这是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的结构 性变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都对经济、社会政策和经济 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举例来说,如果1985年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除石油之外)——粮食、林产 品、金属和矿石的价格比率和1973年甚或1979年相当,那么1985年美国的贸 易逆差将骤减1/3,从实际上的1500亿美元降到1 000亿美元。甚至美国对日 本的贸易逆差也会减少1/3,变成350亿美元左右,而不是现在的500亿。美 国的农产品出口收入则可增加两倍之多。我们还能继续保留我们的主要工业 出口对象之一——拉丁美洲,由于这一市场的丧失,美国的外贸赤字增加了 整整1/6。如果初级产品价格没有崩盘,美国的收支平衡表上甚至可能出现 可观的盈余。 反过来说,日本的贸易顺差会减少1/5。巴西最近几年的出口顺差则会 比实际情况高50%。这样巴西就能毫不费力地偿还外债利息,不必像现在这 样大幅削减进口,给它的经济增长带来损害。总而言之,如果原材料和制成 品的价格关系能维持在1973年甚或1979年的水平上,大多数债务国就不会出 现危机,尤其是拉丁美洲。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前景又将如何呢? 对食品的需求,确实像罗马俱乐部和《2000年全球报告》预测的那样增 长了。但食品的供应增长得更快,它不仅跟上了人口增长的脚步,还渐渐地 超过了后者。矛盾的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各国担心出现世界性 粮食短缺,甚至世界性大饥荒。于是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增加粮食的产 量。美国走在最前面,成功地通过了一项旨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农业补贴政策 (除了1983年)。欧共体紧随其后,而且搞得更为成功。然而,最大的增长, 不管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上看,都来自发展中国家:印度、中国以及东 南亚等种植水稻的国家。 此外,人们还大幅度地减少浪费。25年前,印度80%的粮食收成都白白 喂给了老鼠和害虫。如今,在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通过一些不引人注意却极 为有效的基层组织创新,如修建小型的混凝土储藏仓、使用杀虫剂以及利用 三轮机动车把粮食直接送到加工厂,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露天堆放数个星期, 粮食浪费降低到了20%。 不难想象,未来还将出现农业的真正革命。从前大片荒芜的土地,会通 过新的耕种方法或在土壤中增加微量元素,变成广袤的良田:例如,巴西高 原的酸土及其邻国秘鲁被铝所污染的土地,过去寸草不生,现在却生长出大 量高质量的稻谷。生物科技的进步,在预防动植物疾病和提高粮食产量方面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换句话说,随着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在很多地区这种放缓趋势相 当明显——粮食的生产却急剧增加。 但是食品进口市场却几乎消失了。由于农业的快速发展,西欧已经成了 一个重要的食品出口商,越来越为各种过剩的滞销食品——从日常食品到红 酒,从麦子到牛肉——感到头痛。根据一些观察家的预测,到了2000年,中 国也将成为食品出口国。印度现在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特别是在小麦和粗 粮方面。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还是主要的食品进口国,它有1/3的 食品都需要从海外进口。目前,日本大多数的粮食还是从美国进口的。然而 ,在未来5~10年内,韩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它们正在迅速增加低成本的 粮食产量)会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变成日本重要的粮食供应国。到那时, 世界市场唯一的粮食进口国就只剩下苏联,而且它的粮食需求量有可能会增 长。然而,世界粮食过剩量极大,大概是苏联所需的5~8倍,因此单靠苏联 的需求不足以抬高世界粮食的价格。相反,为了争夺苏联市场,粮食供应者 们——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过几年后可能还有印度)以及欧洲 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粮食价格的下降。 …… P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