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精)

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精)
作者: 王正平|责编:储德天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8.30
折扣购买: 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精)
ISBN: 9787544498289

作者简介

王正平,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二级教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博士点创建人,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教育伦理研究》主编;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

内容简介

中 国 传 统 道 德 哲 学 和 道 德 教 育 在中国,“哲”是聪明、智慧之意;“哲学”即是聪明、智慧之学。 《尚书·皋陶谟》记载大禹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孔氏传》解释说:“哲,知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尽管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它涉及世界的本原及存在形式,人和整个世界的关系,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审美关系及思维形式等广泛领域,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群体的伦理关系,始终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道德哲学,即探讨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群体伦理关系的“智慧之学”,在整个中国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德哲学,又称伦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既是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借助于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的机制来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群体相互关系的原则规范的总和,又是指与此相应的行为和活动。中国的道德哲学,在古代称为“为人之道”“做人之理”,是关于道德的观点、思想和见解的理论,探求人的完善的学问。道德教育,是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会或集体为使人们自觉遵循 特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是把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的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称为“教化”或“德教”,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教化”或“德教”,既是指面对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全社会人的道德教育,又是指学校教育中面向学生的道德教育,二者互相关联,是封建社会中统一人的思想道德观念,规范人与人的关系,完善人的品质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哲学、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都是以“人”为中心, 以认识人、完善人、培养人为宗旨,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一 道德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位置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但是,在根本价值的选择上,三者不是平行的,而是有着明显的侧重,即以善为一切价值的核心。与西方哲学比较,如果说“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是那些可称为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那么,中国的道德哲学 则非常发达;如果说,中国哲学对自然界的规律探索有限,那么,中国哲学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对人的道德品质的深究,却为世界众多哲学家、伦理学家所瞩目。黑格尔曾说:“当我们说中国哲学,说孔子的哲学,并加以夸羡时,则我们须了解所说的和所夸羡的只是这 种道德。这道德包含有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姐妹间的义务。这里面有很多优良的东西。” 1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本主义倾向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对人在宇宙中的生存意义进行形而上的理论观照,在天地万物流行大化中探求合理的生命方式,教人如何做人。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注的重心。不论是儒家学说、墨家学说,还是道家学说,哲学的各种学派尽管内容观点有别, 但都以追求理想的社会和生活范型为鹄的,以“天人合一”“知行合 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理想的“圣人”作为社会道德人格。 一切真理,以人生的真理为归宿;全部哲学,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因此,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探讨人生与人的行为价值的道德哲学特别兴旺。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看来,“人”是天地万物中最重要的,只有 “人”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人是整个宇宙的中心。中国先哲视野中的宇宙天地,不仅是机械的自然物质运动的场所,而且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其中,“天人合一”,精神与物质现象融会贯通。一切至善至美的价值理 想,尽可以随生命之流行而得到实现。宇宙是道德的领地,人生的园地。《周易·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还说:“乾以易和,坤以简能”“易简之善配至德”“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中国传统哲学肯定人在宇宙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人生活在天 地万物之中,应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体现宇宙大化流行的普遍精 神。《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人生在世,对自己有要求,有做人的道理,有做人的理想和追求。中国哲人一直把和谐一致的“大同”境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而“大同世界”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每个人能懂得做人的道德规范,努力“至 善”。《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家,大多把道德看成是“身心性命之学”,注意伦理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把建立和谐统一的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本主义倾向是以德性论,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道德决定论为主导的,强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体内心品性的完善着眼,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这种人本主义倾向,使中国的传统道德哲学在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道德思想与哲学思想交 织在一起,道德成为哲学思考的重点。在道德及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一些哲学家由“天”及“人”,从“天道”推衍出“人道”,把“天道” 作为“人道”的根据。《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宋代的张载从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引申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道德原则。另一些哲学家由“人”及“天”,把“人道”抽象 为适用于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并神化为“天命”“天意”,然后又倒过来把这个虚构出来的“天道”作为“人道”的本原,所谓“天不变, 道也不变”,以论证封建道德纲常的合理性。中国传统哲学把道德 修养论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知”主要是指道德体认,“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与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往往混同在一起。中国传统哲学的这种人本主义倾向,优点是重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发挥伦理道德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及稳定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缺点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研究不够,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理论发展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赞美哲学说:“哲学!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假使没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假如说,西方哲学从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上有益于人走向至善,那么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哲学,直接指导人认识善、实现善、“至于善”。 2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德”与“道德”概念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德”是指善良的品行、高尚的品格。据《释名·释言语》说:“德,得也,得事宜也。”又据《说文》解释:“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德”包含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于人于己都有得益之意。 “德”字在我国历史上的起源及其原始意义,已难考定。但据一些古文字学家对甲骨文的考证,发现西周大盂鼎铭文内已铸有“德”字。《诗经·大雅·烝民》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之懿德。”《尚书·康诰》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尚书·召诰》说:“王其疾敬德。”《尚书·盘庚》说:“非子自荒兹 德”“予亦不敢动用德”“式敷民德,永肩一心”。这些德字都是指德行、品德之义。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德”,一般也是指德行、品行。如“臣闻以德和民”(隐公四年),“姑务德以待时乎”(庄公八 年),“太上以德抚民”(僖公二十四年),“正德利用厚生”(同上),“德、国家之基也”。在春秋时期,“德”字与“道”字是分开来讲的两个概念。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 而》)“道”是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德”是实行原则的有益实践。《中庸》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只有至德之人才能体现至道。 在儒家的早期著作《论语》《孟子》中尚无“道德”两字的相连并提。后来,“道”与“德”经常并举,逐渐联结为一个词。 儒家对“道德”一词的使用,始见于《易传》和《荀子》。《周易·说卦传》说:“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荀子》 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又说:“言道德之求不后王。”(《荀子·儒效》)还说:“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荀子·强国》)在战国后期,“道德”逐步成为儒家著作中的常用名词。 道家对“德”概念的理解,与儒家对“德”概念的理解,有一致, 又有区别。《道德经》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二十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三十八章),“上德若谷”(《道德经》四十一章),“报怨以德”(《道德经》六十三章)。这些“德”字,一般也是指德行、品德之义。但是,道家的 “德”字,有自己的独特含义。《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 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 命而常自然。”(《道德经》五十一章)这里的“德”,是指万物生长的 内在基础。另外,《庄子·天地》说:“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又说:“物得以生,谓之德。”《管子·心求》说:“虚而无形谓之道,化 育万物谓之德。”又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之其所以然也。”这里的“道”,是指天地的本原,万物共同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德”是指天地万物所具有的本性,“化育”、有“得”的依据。 在《庄子·内篇》中,没有将“道德”二字连用,但在《庄子·外 篇》中则多次将“道德”作为一个词使用。如:“多方乎仁义而用之 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庄子·骈拇》),“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在这里,道德的概念虽与儒家有所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德”既是一个概念,又是指两个概念。 把“道”与“德”分别看,“道”是指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遵循的基本的、 最高的准则;“德”是指德行、品德,是对合理的行为原则的具体体 现。“道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则是指行为原则及其具体运用 的总称。随着中国道德思想的发展,道德逐步作为以“精神— 实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日益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所重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挥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独特作用。 二 人格的“至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宗旨 中国传统哲学从一开始即立足于对人的现实生命价值的观照,探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理想的社会生活,并把每个人道德人格完善看作是整个社会完善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哲人们把人们道德人格完善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修身》)传说为“孔子教人的教案”的《大学》一书,更是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传统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明德”,培养人格的“至善”。 1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理想的道德人格 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我国宋代哲学家、教育家张载早就说过:“为 学大益,在能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义理》)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从形成的时候起,就把培养人的理想道德人格作为教育活动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在中国古代,许多哲人贤者是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三位一体”。他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包括人生哲学在内的道德哲学,并把自己道德哲学中探求和描绘的理想道德品行和人格理论付诸教育实践活动,力图培养出大批道德高尚的人,以淳化民风、救世济民。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和墨家,围绕着理想道德人格,对生与死、荣与辱、义与利、理与欲、群与己以及道德行为准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儒家的道德人格具有积极有为的特点。他们充分肯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有义”视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而“最为天下贵”的根本标志。因而,把“知义”“求义”“尽义”视为有道德的“君子”“圣人”的根本目标,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看成是正人君子的基本人格,把实践仁义道德作为人生的最高义务。他们主张“重义如泰山,轻利如鸿毛”,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刚健有为精神投入世务,“尽其道而死”。墨家的道德人格同样十分积极有为,他们“贵义”“尚利”,斥“命”颂“力”, “摩顶放踵”“备世之急”,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虽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义无反顾,在所不惜。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古代传统理想道德人格思想,尽管长期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道德思想体系的制约,引导人们为封建地主阶级去“卫道”“殉道”,但也曾激励进步的仁人志士为天下兴亡、民族大义而英勇奋斗,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理想道德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人格的精神基石。培养理想道德人格,是中国古代教育活动的目标。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明史上,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正是在不断继承传统理想道德人格积极因素的基础上,从每一时代的进步要求出发,变革维新,把它作为一种推动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的“时代精 神”,以“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宏志大愿,在教育实践中辛勤耕耘,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培养具有理想道德人格的大 批优秀人才。 2 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在世界各国中发展较早。作为社会教育活动的专门机构和场所,在原始氏族社会中称“庠”。“庠者,养也”,是氏族社会中由富有生活经验的老人向青年一代进行教育的地方。在夏代,学校称“序”和“校”。《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说: “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序设在国都,校是乡学。乡里有教,夏曰校。”(《史记·儒林传》)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一直把 对学生进行人伦道德教育作为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孟子在总结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时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 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就是说,教学生“明人伦”讲道德,这是古代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朱熹对“皆所以明人伦也”专门注释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所以明此而已。”(《孟子集注》)可见,道德教育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首要地位。 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教书育人,培养人的高尚品德,这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教学的目的,是使人“知道”“成德”。 《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董仲舒说:“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汉书·董仲舒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师说》)。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的美德,“师也者, 教之于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在中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看来,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比较,占有首要的地位。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指出:“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 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知识也。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点。”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 历来把德育放在优先于智育、体育的位置。康有为说:“蒙养之始, 以德育为先。”(《大同书》)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进一步深刻地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