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8.98
折扣购买: 邓小平/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
ISBN: 9787500859253
巴耶中学距巴黎270公里,位于法国北部诺曼底 大区的小城巴耶,是一 家私立中学,也是法国境内唯一所接待外籍学生的寄 宿制学校。学校作息 管理严格。早6点起床,6点半自习;上午8点至11点 ,下午2点至4点为 上课时间;晚8点就寝,9点熄灯。这样严格的管理方 式,培养了邓小平的 组织纪律观念,并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做到严格自 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在这所学校的学号是1421。在这所学校,中国 学生单独开班,主要 是学法语和商贸,并要求学生初步领略法国的文化风 情。但是据邓小平后 来回忆,他在巴耶中学就读几个月,“没有学好法语 ”,“学得东西不多, 收效不大”。 当时,中国去法国的学生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 国家派出、学费由政府 承担的官费生;第二种是由国家贷款资助的贷费生; 第三种是自费生。邓小 平是自费生,其时他家境困难,所带钱款也不多,而 巴耶中学的膳宿费每月 则要200多法郎。为此,邓小平只能尽量节俭使用。 现在在法国的国家档案 中,保留了一份巴耶中学中国学生的开支细账。这份 账目中说明,1921年3 月,邓小平在当月共用了244法郎65生丁的食宿费。 其中200法郎生活费, 7法郎的洗衣费,7法郎的卧具租金,12法郎的校方收 费和18法郎65生丁 的杂支费。一个月200多法郎的开支,对于自费生来 说实在不是一笔小的数 目。根据这份账目,其他中国同学的杂支费在15至50 法郎之间,平均25法 郎左右,而他的则只是18法郎,可见其用度节省。后 来,谈到这段岁月,邓 小平这样回忆: 学校待他们像小孩子一样,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 觉。才上了几个月,没 学什么东西,吃得却很坏。 在巴耶中学学习的同时,邓小平和同伴们也在等 待勤工俭学的机会。然 而,实际情况却与他们的愿望大相径庭。第一次世界 大战结束之后,整个资 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从1920年下半年 起,欧洲开始呈现出一 派萧条的景象。法国的许多工厂也相继或部分停产, 工人失业,物价昂贵。 在这种情况下,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们随即又陷入了 一种欲工不能、欲学不 得的困境。据统计,到1920年年底,在法国的1600名 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中, 大致有十分之八的人没有工作。邓小平后来回忆说: 一到法国,听先到法国的勤工俭学学生的介绍, 知道那时已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的两年,所需劳动力已不似大战期间(即创 办勤工俭学期间)那样 紧迫,找工作已不大容易,工资也不高,用勤工方法 来俭学,已不可能。随 着我们自己的切身体验,也证明了确是这样。 虽然十分节俭,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学习支 出,他身上的钱已所剩 无几,家里也无力寄钱给他。雪上加霜的是,1921年 1月12日,华法教育 会发出通告,表示该会与勤工俭学学生在组织上没有 任何关系;16日,该会 又发出第二次通告,表示3月15日后与勤工俭学学生 断绝经济关系,对失工 同学不再发给维持费,住校就读的由本人与学校交涉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 平也面临着生计无着的困境。 华法教育会的这些做法,引起了在法勤工俭学学 生们的强烈不满。“勤 工”不得、“俭学”又难以继续,面对这一困境,在 法的中国勤工俭学学生 只好开展“自救”活动。2月14日,留法勤工俭学学 生联合会成立,并就学 费、生活费问题向中国驻法公使馆递交请愿书。2月 底,在蔡和森、向警予、 李维汉、王若飞、蔡畅等人的组织下,400余名勤工 俭学学生们又在巴黎举 行了“反饥饿运动”。他们到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 要求解决求学和发放救 济金等问题。为弹压中国勤工俭学学生的这一行动, 法国当局派出上百名警 察,出动马队驱赶请愿学生,并逮捕学生代表。后来 ,经过留法勤工俭学学 生的不懈斗争,中、法政府当局最终决定于6月1日成 立法华留法中国青年 学生监护会;并决定从法国取自中国的庚子赔款中提 取一定数目,发给中国 勤工俭学学生每人每天5法郎生活维持费,以5个月为 限,愿回国者可设法 送回国。 就在这期间,由于所带去的费用已经告罄,邓小 平的学业已难以为继。 但此时,他心中的“学些本事”、“实业救国”等思 想仍然十分强烈,为了能 够继续在这里学习,他和同学们多次与校方交涉学费 问题。而且,此前法国 也致函巴耶中学,希望该校能设法解决这批中 国学生的学费问题。但 是,校方对这一要求表示难以解决。在这种局面下, 到1921年3月13日, 在巴耶中学学习了仅仅5个多月后,囊中空空的邓小 平就不得不中断了学业。 他同邓绍圣、陈家齐等巴耶中学22名中国学生中的19 人一起,被迫离开了 学校,前往法国中部城市克鲁梭,寻求“勤工”的机 会。邓小平没有意识到 的是,他在法国唯一的一次正规的学校教育就这样划 上了句号。多年之后, 毛毛(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这样写道 : 尽管父亲尽量节俭用度,但是未几,所带来的钱 就用完了,于是,他不 得不离开巴耶学校。巴耶中学在1921年3月的一份报 告中说:“22名中国学 生中的19名于13日晚上离开学校。他们自称去克鲁梭 市工作。我怀疑他们 是去打工。” 此时,正值法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量工厂人 员紧缩或倒闭,要想找 到工作,实在并非易事。而且,到1920年12月到法国 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 已达1500多人。后来,在华法教育会的努力下,终于 在克鲁梭的施奈德钢铁 联合工厂找到了大量散工工作,于是介绍了一百几十 人前去工作。这其中, 包括邓小平等人在内的四川学生几乎占了半数。P18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