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季羡林经典文集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内容简介
我非常佩服老百姓的幻想力,非常欣赏他们对地 狱的描绘。我原以为这些幻想力和这些描绘已经是至 矣尽矣,蔑以复加矣。然而,我在牛棚里待过以后, 才恍然大悟,“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 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以及对牛棚的管理措施 ,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较 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原版。西方的地狱更是瞠乎后 矣,有如小巫见大巫了。 我怀疑,造牛棚的小将中有跟我学习佛教的学生 。我怀疑,他们不但学习了佛教史和佛教教义,也学 习了地狱学。而且理论联系实际,他们在建造北大的 黑帮大院时,由远及近,由里及表,加以应用,一时 成为全国各大学学习的样板。他们真正是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我在北大四十年的 教学活动,没有白费力量。我虽然自己被请人瓮中, 但衷心欣慰,不能自已了。 犹有进者,这一群革命小将还充分发挥了创新能 力。在这个牛棚里确实没有刀山、油锅、牛头、马面 等等。可是,在没有这样的必需的道具下而能制造出 远远超过佛教地狱的恐怖气氛,谁还能吝惜自己的赞 赏呢?在旧地狱里,牛头马面不过根据阎罗王的命令 把罪犯用钢叉叉入油锅,叉上刀山而已。这最多只能 折磨犯人的肉体.绝没有“触及灵魂”的措施。绝没 有“斗私批修”、“狠斗活思想”等等的办法。我们 北大的“革命(?)小将”,却在他们的“老佛爷” 的领导下在大院中开展了背语录的活动。这是崭新的 创造,从来也没有听说牛头、马面会让犯人背诵什么 佛典,什么“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背错一个字 ,立即一记耳光。在每天晚上的训话,也是旧地狱中 决不会有的。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恶狠 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 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我低头斜眼一 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 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 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简短截说,牛棚中有很多新的创造发明。里面的 生活既丰富多彩,又阴森刺骨。我们住在里面的人, 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让神经紧张到最高限度,让 五官的本能发挥到最高限度,处处有荆棘坑坎,时时 有横祸飞来。这种生活,对我来说,是绝对空前的。 对门外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当时在全国进入牛棚 的人虽然没有确切统计,但一定是成千累万。可是同 全国人口一比,仍然相形见绌,只不过是小数一端而 已。换句话说,能进入牛棚并不容易,是一个非常难 得的机会。人们不是常常号召作家在创作之前要深入 生活吗?但是有哪一个作家心甘情愿地到黑帮大院里 来呢?成为黑帮一员,也并不容易,需要具备的条件 还是非常苛刻的。 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