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街的斯宾诺莎
作者简介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s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美国籍波兰裔犹太作家。1904年出生于波兰莱昂辛小镇里的一个犹太拉比世家。1925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在晚年》。1935年在哥哥约书亚的帮助下移居美国纽约,从事记者与专栏作家的工作。1953年,辛格的小说《傻瓜吉姆佩尔》由索尔·贝娄译成英文发表于《党派评论》(Partisan Review),引起批评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970年凭借儿童文学《快活的一天:一个在华沙长大的孩子的故事》、1974年凭借短篇小说集《羽冠》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辛格在20世纪被称为“短篇小说大师”“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大师”,终生用意第绪语写作,作品通过英译本而广为人知。辛格擅写魔鬼、精灵、恶魔、巫师的故事,总是能以极小的篇幅、简洁的形式表现深刻的主题,文风集讽刺、诙谐、智慧于一体,创造性地呈现了业已消失的犹太人世界。 傅晓微,女,文学博士,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中犹文化研究所所长。哈佛大学犹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中国高校犹太研究联盟常务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犹太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多年专注于犹太文学、中犹文化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译有《市场街的斯宾诺莎》(2018)、《在父亲的法庭上》(2010)、《复活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2014)等多部文学及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市场街的斯宾诺莎(节选) 1 华沙市场街,内厄姆·菲谢尔森博士在他的阁楼间里来来回回地踱着步子。菲谢尔森博士是个驼背的小个子,他胡子花白,除了后脖颈上几根稀疏的毛发,头上几乎全秃了。他长着鹰钩鼻,又大又黑的眼睛眨巴着,像大鸟扑扇着翅膀。这是夏天一个炎热的夜晚,可菲谢尔森博士还穿着件长及膝盖的黑色大衣,戴着硬领,系着蝴蝶结。他从房间门那儿慢慢踱到倾斜的阁楼间高高的屋顶窗下,又折了回去。要从窗口望出去,得爬上几级台阶才行。桌上的铜烛台里一支蜡烛在燃烧,各色昆虫围着火苗嗡嗡地飞。时不时有一只虫子飞得太近,把翅膀给烤焦了,有的被点燃了,落在蜡烛芯上,瞬间发出耀眼的光来。这时候,菲谢尔森博士总是一脸苦相。他满是皱纹的脸上会一阵抽搐,凌乱的胡须下,双唇紧咬。最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条手帕,扬手驱赶这些飞虫。 “飞走吧,你们这些傻瓜,蠢东西,”他责骂着,“你们在这儿得不到温暖的,只会烧死自己。” 虫子四散飞去,一会儿又飞了回来,继续围着跳动的火苗舞蹈。菲谢尔森博士从满是皱纹的前额上抹去汗水,叹息道 :“跟人一样,它们渴望的不过是眼下的欢愉。”桌上摆着一本翻开的拉丁文书,宽阔的页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填满了菲谢尔森博士工工整整的笔记和评语。那是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菲谢尔森博士研究这本书都已经三十年了。书中的每条命题、每个证据、每项推论、每条注释他都烂熟于心。他若想找哪个段落,直接就能翻到那一页,根本不用一页页地找。就算是这样,他还是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研究《伦理学》。他瘦骨嶙峋的手里拿着放大镜,嘴里念念有词,读到自己同意的地方便点点头。事实是,菲谢尔森博士研究得越久,发现困惑难解的句子、不清晰的段落和语义模糊的话就越多。每个句子都包含斯宾诺莎的任何弟子都尚未解读的暗示。事实上,康德和他的追随者们提出的那些纯粹理性批判,这位哲学家全都预见到了。菲谢尔森博士正在写一部关于《伦理学》的评论。他的抽屉里装满了笔记和草稿,不过看样子,他永远也不可能完成他的大作了。胃痛的毛病已经折磨他好些年了,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现在他只要吃上几口燕麦片,就会胃痛。“上帝啊!这实在是太难,太难了,”他自言自语道,说话的腔调跟他父亲,死去的梯谢维兹镇的拉比一模一样,“实在是太苦,太苦了。” 菲谢尔森博士并不是怕死。首先,他已经不年轻了。其次,《伦理学》的第四部分也写着:“自由的人很少想到死 ;他的智慧,不是对死的遐想,而是对生的思考。”最后,书上还写着:“人的心灵不会完全随着身体陨灭,它依然留存着某种永恒的东西。”而且菲谢尔森博士的胃溃疡(也可能就是癌吧)一直困扰着他。他的舌苔总是厚厚的,不停地打嗝,而且每次打嗝发出的腐烂气味都不一样。胃里灼痛,还痉挛。他有时觉得想吐,有时又特别想吃大蒜、洋葱和油炸的食物。他早就把医生们给他开的处方扔了。他自己想办法治疗。他发现每餐后吃点儿萝卜丝,然后趴在床上,头垂在床边,感觉会好一点。但是这些家庭偏方也只能暂时缓解痛苦。有几个医生检查后,坚持认为他没什么大病。“就是神经问题,”他们说,“你可能会活到一百岁呢。” 可是,在这个酷热难当的夜晚,菲谢尔森博士感觉自己的力量正在一点点消失。他双膝发抖,脉息微弱。他坐下来读书,但视线模糊了。书页上的字母一会儿是绿色,一会儿成了金黄。一行行句子变成了波纹,上下波动交叉,出现空白,就好像文字神秘地消失了。热浪从锡皮屋顶上直接倾泻下来,简直难以忍受。菲谢尔森博士觉得自己像是给关进了火炉里。有几次他爬上四级台阶,走到窗口,将脑袋伸到夜晚的凉风里。他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直到双膝发颤。“哦,多好的凉风啊,”他喃喃自语,“真是太幸福了。”这时候他就会想起来,斯宾诺莎说过,德性与幸福是同一性的,一个人最符合道德的行为就是沉浸于并不违背理性的快乐中。 ★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巴·辛格经典短篇小说集,与《傻瓜吉姆佩尔》齐名。 ★ 辛格专家傅晓微教授全面修订译本,并撰写万字导读,助你深入了解辛格。 ★ 这是一段被哲学和星空困住的人生,主人公却因爱情重获激情,因而明白“生活之树长青”的道理。 ★ 斯宾诺莎说:自由的人很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对死的遐想,而是对生的思考。 ★ 苏童称《市场街的斯宾诺莎》是他“看到的第一片世界文学风景”,鲁羊说他曾“反复地朗诵给不同届的学生听”。 ★ 欧文?豪、哈罗德·布鲁姆等大神级评论家专文推荐。 ★ “中国图书界的诺贝尔奖效应”肇始者,影响和感动了几代中国作家,备受余华、苏童、格非推崇。 ★ 译自辛格亲自参与翻译、编辑的FSG出版社版本,保有辛格本人的创作意志与风格,力求呈现其作品的原本面貌。 ★ 知名设计师陆智昌倾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