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花开

一路花开
作者: 姜光丽
出版社: 江西人民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9.20
折扣购买: 一路花开
ISBN: 9787210058182

作者简介

姜光丽 笔名美女姜,女,公务员,江西省作协委员,兼任上饶市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会刊《三清媚》杂志副主编,江山文学网签约作者、系统编辑,奉行快乐写作。 人生的第一个十八年学习成长,第二个十八年在乡镇历练,第三个十八年注定要与文字结缘。相信文字能够用最妥当最安全的方式,收藏好生命初始的纯真和欢乐,以及岁月风霜中的温暖和感动。

内容简介

那年的美孚灯 每次回望成长的道路,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美孚 灯的影子…… (一) 美孚灯是一种夜晚照明用的灯,中间一个扁圆形 的空心肚,可以装煤 油、柴油,细腰下一截裙摆似的灯托,上面一个铁质 灯头,灯头中间有一个 可以穿过灯芯的扁平细铁管,旁边安装四个菊花瓣形 的铁片,用来固定玻 璃灯罩。整个形状像一个戴着玻璃高帽穿着曳地长裙 的美少女。因为它 最初产自美国,所以称它美孚灯。 上世纪80年代,农村虽有电灯但经常停电。全乡 供电主要依靠本地 的樟涧电站。上半年的丰水期,家家户户晚上还能亮 一盏昏黄的白炽灯, 到了下半年,基本上都是点煤油灯。住在隔壁的大姨 ,到我家要一个空墨 水瓶,表姐把瓶子洗净后,先用剪刀在瓶盖中间钻一 个洞,再剪下一块长方 形的金属牙膏皮,用竹筷卷成一根空心圆管,圆管里 穿进一根用旧棉布拧 成的灯芯,把带灯芯的圆管穿过瓶盖中间的洞,插入 装有煤油的墨水瓶里, 旋紧,一盏煤油灯就做好了。那时农村人用得最多的 就是这种简易煤油 灯。点亮后,烧久了,灯芯上就会开出一朵朵暗红色 的灯花来。看它越烧 越红,越烧越艳,在小小的我眼中,那盛开在煤油灯 里的一粒粒绿豆大的灯 花,是那样的奇特和美丽。等我不顾大人责骂,用细 木棒把它挑出来时,却 只有几络煤灰黑炭。 有工作单位的人家,一般都用美孚灯。因为美孚 灯外形美观、干净,不 冒烟、省油而且光线明亮。爸爸每次都一边往灯罩里 呵气一边用软抹布把 玻璃灯罩擦得通透,点亮油灯安上玻璃灯罩,然后在 玻璃灯罩上用白纸再 围上一圈做遮光灯罩,一家人在桌前灯下看书写字做 针线活,安详而又美 好。据爸爸传授,他刚参加工作、在东乡县王桥中学 教书的那几年,经常用 一个自制的三脚铁丝架,利用美孚灯灯罩顶端集聚的 热量,在晚上批改作 业、备课读书的同时,为自己煮熟一碗面条作为夜宵 。在那些贫困而又孤 单的日子里,这样的一碗面条暖胃又暖心。 不知是因为美孚灯太重了,还是灯身加灯罩太高 了(两个加起来大约 八寸),或者是我人小力气小,判断不准,经常是当 我端着灯行走时,因为只 顾看路,倾斜了手中的灯,造成灯罩滑落破碎;或者 是当我端着灯到桌底下 寻找掉下的东西时,灯罩被桌板或桌档碰落地面。每 次不小心打碎了灯 罩,爸爸就一边咋呼着一边喊:“啊嚯,又去掉五毛 钱了!”所以,我一直以为 美孚灯的灯罩是五毛钱一个的。直至几年后我长大了 些,又一次打碎了灯 罩,第二天妈妈给我五毛钱让我去买过一个,供销社 的漂亮阿姨递给我一 个灯罩,还找给我两毛五分钱时,才知道灯罩是两毛 五一个的。回到家里 就去责问爸爸,爸爸“嘿嘿”一笑,解释道:“你打 碎一个去了两毛五,花钱再 买一个也要两毛五,加起来不就是五毛了嘛!” (二) 我对美孚灯特别有感情,是因为美孚灯下,有着 我太多温暖美好的 记忆。 四个同读初一的女同学:玉英、红梅、青云、最 小的我,再加上玉英的哥 哥、因为家庭原因20多岁才开始读初一的焕义,我们 在同一盏美孚灯下, 度过了整个初中时代同灯共读的欢乐时光。 读小学时,我邻居熟悉的小伙伴里没有谁和我同 班同年级。倒是住在 姜村老街中间,我上学必经路上的一个女同学——佐 兰,每天早上和中午 都会早早地背着书包到我家里等我上学。有时一大早 到我家,我还在睡懒 觉,她就耐心地坐在一边等我起床、梳头、刷牙、洗 脸、吃饭,然后和我一起 高高兴兴地上学。有点好吃的东西,也一定留着和我 一起品尝。可惜因为 她爸爸过世,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偶尔在路上碰到 ,她还会亲热地像个 小大人般牵住我的手,羡慕我还有书读。后来我越读 书走得越远,只知道 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早早出嫁了。 而初中时和我坐在一起写作业的这四个人,她们 都不是我小学的同 学,只是因为某种机缘巧合,我们成为同学,坐到同 一盏灯下。 读小学五年级时,班上增加了一个特殊的插班女 生青云。因为她的家 庭出身是地主,按照当时的政策不允许读初中。本来 她小学早就毕业了, 因为她家有三个哥哥干活,一个老幺女孩,不读书待 在家里也干不了什么 事,所以家人就让她在学校里读着玩,插到我们班里 时,已经是她的第三个 五年级。本来她已做好准备,打算读第四个五年级, 幸好和我们一起小学 毕业时,政策放开了,地主成分的她终于幸福地成了 和我同班的一名初 中生。 红梅的爸爸在银行工作,原来住在银行附近。红 梅读小学时没有和我 同过班,所以之前我并不认识她。小学毕业那年,她 家租住到姜村老街,她 家后门和我家后门,只隔一条三尺宽镶铺着鹅卵石的 小巷。初中时又分在 同一个班,成为真正的同学。 玉英原本比我高一个年级。玉英的爸爸也在银行 工作,妈妈在生她下 面的弟弟时,因为难产母子一起去世了。她家有兄妹 七人,玉英最小,为了 照顾这么一大群孩子,她的小脚外婆从玉山县的七里 街走进她家,浆洗缝 补,操持杂务,成为她家的主心骨,对最小的玉英更 是疼爱有加。 焕义是玉英的第三个哥哥,平时大家都习惯称呼 他的小名“浪浪”。在 焕义下面玉英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一大家子 人的生活,需要一个 劳动力砍柴挑水种地种菜,同样英俊帅气的焕义,因 为皮肤黝黑体格健壮 为人实在,小学毕业后就一直作为男劳力,辍学在家 任劳任怨地砍柴种地。 哥哥弟弟都招工招干参加了工作,为他将来的出路考 虑,20多岁时,大人才 安排他和我们同班,接着读初一。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