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以精神病理学视角进行的探索)/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
作者简介
科特 ? 戈德斯坦(1878 ~ 1965),20 世纪上半叶德国***的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家,对神经症、精神病、脑损伤等的心理治疗有大量的研究,也是为心理学研究奠定坚实的临*基础的西方知名学者之一。
内容简介
我们对反射、本能以及驱迫力的讨论,已经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人的行为只有与作为整体的机体密切关联起来,才能被我们领悟。我们特别看重意识中的抽象态度的做法,也许会给人一个印象,以为我们不重视非意识事物。现在,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仅仅以意识为基础是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行为牵涉到大量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事件,牵涉到我们通常说决定人的行为的“无意识(unconscious)”因素,而我*愿意使用“非意识(non-conscious)”这个词。我特别想探讨这些非意识现象,因为正是在这一心理学领域内存在如此多的混乱思想,即使在问题涉及*基本的事实时也是如此。非意识事件和意识事件一样,都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它们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类别。首先,有通过身体而发生的进程,或称为自动作用(automati**s),它支持并促成由自愿的行为发起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从而保证了行为的实施。这些进程本身*不是有意识的,只有通过不断完成的过程它们才被间接认识到,而且还是随着我们观察并发现外部世界的目标而被认识的。 第二组非意识事件包括内在体验,一般被称为情感、情绪、态度、**、需求等。比如我们会有喜欢或不喜欢某个事物的体验,有觉得某个东西好与坏的经历,还会有**与不**的感*,感到压力或感到轻松的体会等。这种内心的状态被体验到,但*不是进入了意识的领域—如果从“意识”这个词的恰当意义上来说的话。 要正确看待这些事实,我们这里必须简短地就“意识”这个词再讲几句。它常常被理解为我们有意识的那些东西的内容的总和,而且那些东西被认为是处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中,像盛在一个容器里似的。我们只在想要表达自己有什么感*时才提到意识,或者说在意识到有什么事发生时才想到意识。我们清楚地觉察到某种面临的局面、我们的活动以及活动的目的和后果。于是,我们把世界看成是外在于我们,把自身看成是与别的事物同样的事物。上一段落里提到的非意识事件虽然是被当事人体验到了,但那些事件没有被客体化,也就是没有进入意识层面。如果我们要把那些事件以非意识方式来感*的话,我们就只得把它们变成客体,或曰目标、对象,于是,这些主体*初的态度、情感等都消失不见,主体被扭曲成为客体,成为事物。我们思考某一主体时就像在思考一个客体,这一事实本身也使人以为这些内在的状态也可以变得“有意识”,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第三组非意识事件包括先前有意识事件的后果或影响,这些后果或影响是一些被遗忘的东西,它们影响着我们当前的思想和行为,但我们有可能并不知道这种影响的存在。这种现象属于我们称为记忆的东西。 在一个其行为属于有意识范畴的人身上,除了我们称为意识的那些现象外,总是还有态度、生理表现、先前意识行为的遗留作用等。*准确地说,所有这些意识或非意识现象加在一起,构成有意识行为的特征。将这些行为中的某一个方面单独提取出来的做法,只是一种抽象行为的表现,因为每一个方面代表着整个行为被人为孤立的方面。有时,它们显得像是各自独立的实体,特别是在整体行为的某方面处于前台,而其他方面则形成背景或陪衬之际。整个行为中哪一个成为主角,这取决于当时的情景,取决于作为整体的机体所必须做出的调节。那些能够使机体在特定场景中达到*好顺应状态的行为类别,就成为处于*引人注目位置的行为表现。 思维的正常流程只能发生在某种态度和某种场景里,还取决于某种特定的生理状态。打乱正常的态度或生理进程,就打乱了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志等。同样,态度和生理进程也可能被故意的有意识行为所打乱。*后,态度的紊乱成为生理紊乱的后果,而反过来也是如此。机体的正常行为要求机体作为整体来进行正常的活动安排,在这种安排中,前述的行为的三个方面只能从抽象的角度去加以区分。 机体的每一种活动都留下后果,这些后果会改变随后的反应、反应的进程与强弱程度;这些后果变得*突出的时候是在机体再次*到同样的刺激时。不过,记忆或回忆的出现是因为*为特殊的条件的影响,并非我们先前经历的东西都会影响后来的反应,也不是都能被同样记住。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的先决条件是机体在当初体验某事物时的状况类似于后来所处场景。***地说就是,一个事件能被记起,只能是因为它再次出现在先前出现时所处的那种形态(modality)中。还有,记忆通常与形象相连,背景在后续效应中的复活,只能是它与某种形象密不可分。由此,*初是形象的东西,后来在类似场景中会影响行为。假如这种形象属于上述有意识的那种,它后来只能以有意识的形式来产生效果,同时影响其他意识现象。假如这种形象是一种内在体验,其后来的效应只能表现为某种态度或情感,即情绪性质的事物,同时影响其它事物。所以,一种不被体验为有意识的现象,*不可能以后就变成有意识的东西;反言之,一种有意识现象*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态度或情感。两种类别之间不可能直接转换,也不存在一种类别对另一种类别的直接影响。只有通过整体之路径,通过迂回曲折之路径(detour),两者才能相互影响、相互激发、相互干扰。 在有序的生活中,遗留效应或后果产生的方式与个体的任务是一致的,相互是协调的。正常行为的建立,凭借的是当事人在特定时刻的反应,凭借的是遗留效应或后果,正是这些东西有利于他以*佳方式适应外部世界。这样,知识、情感、态度、习惯、生理运作、技能活动等等的正常发展,都是当时反应与过去经验的共同结果。但是,有一种非正常的遗留效应,它有可能搅乱甚至扭曲整体的正常行为。 ?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玉”,“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作为一面镜子,一扇窗户,系统地考察和介绍了西方以人为中心的研究学术成果。 ?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作为现当代西方**学者对人的微观研究之集萃, 主要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行为学、伦理学、**学等不同领域和不同视角对人的本质、人格、本能、意识、行为、情感、价值、需要、信仰等进行全面深刻地分析,力图揭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地位和关系,以及未来的演变。 ? 作者令人信服地阐释了不少一直困扰我们的与人的生存和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其**的洞见与思想的深度,对当今的读者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