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茨维格(生平与思想)(精)
作者简介
弗朗茨?罗森茨维格(Franz Rosenzweig,1886—1929),20世纪著名犹太思想家、哲学家。1886年12月25日生于德国卡塞尔,1905年起在大学里学习医学,后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研读历史和哲学,1912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黑格尔与国家》(1920年出版)。代表作《救赎之星》写作于一战期间,1921年出版后引起犹太学术文化圈的广泛关注,是罗森茨维格最具影响的作品。1920年起担任法兰克福自由犹太学社校长。自1922年起,罗森茨维格罹患疾病瘫痪在床,在病榻上开始与马丁?布伯合作翻译《圣经》(从希伯来语译为德语),同时翻译、评注中世纪犹太诗人犹大·哈列维的诗集,此外还完成了犹太学、犹太宗教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大量著述。罗森茨维格堪称20世纪思想领域的一个奇迹,可以说是犹太思想界最受尊崇的贤哲之一。他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和思想在格拉策这部精心编辑的精神传记中得到了忠实呈现。 纳胡姆?格拉策(Nahum N. Glatzer,1903—1990),布兰迪斯大学犹太史教授,波士顿大学犹太学教授。他早年即进入罗森茨维格的学术圈,是自由犹太学社的成员,也是深受罗森茨维格欣赏和信赖的追随者与研究者。著有《约伯的向度》《在时间与永恒中:犹太读本》,编有《犹太传统:古今犹太著作选》,译有马丁·布伯的《回应的方式》、罗森茨维格的《理解疾病与健康》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一个学习医学、历史和哲学的学生 1904—1912 一个拥有诸多天赋的年轻人发现追寻知识与艺术 的道路上充满了奇遇,而生活、思考和友谊则会带来 快乐。 弗朗茨·罗森茨维格只有十八岁,行将结束自己 的高中学业;此时的他尚未决定进入大学后学习什么 专业。他在科学、文献学、历史学和医学之间摇摆不 定。最后,他选择了医学。 卡塞尔,1904年12月,致格特鲁德·弗兰克: 最后,我感到安全了,放松了,几乎摆脱了那种 跳向未知的感觉。近来,当我表现出种种忧虑,担心 医生总是不得不关心病人的时候,X.用一首优美的格 言——眼下一时想不起来了——再次消除了我的疑虑 。那么就是医学了,虽然我曾经认为它不算纯粹的科 学……我的小提琴进步飞快。这并非如以前我想的那 样是背离了我自己本性的方向,相反,它是我心灵之 所向。 卡塞尔,1905年4月3日,致格特鲁德·弗兰克: 我已经上了一星期的绘画课了。每天我都会花一 个早晨或者一个下午的时间在上面。由于我的考试已 经结束,因此很难描述这种充满了感受性 (receptivity)的生活究竟有多棒!中学生涯已过, 我才意识到,尽管我对之不屑一顾,但这个可恶的教 育制度占据了我大脑的许多空间。我期盼着我能够跟 你一起分享些什么。你不能来看我真是太遗憾了。 有一天我注意到我曾经的天父现在退化成了一位 天气制造者。这一点让我乐不可支,因为这代表了一 种反向的进化。通常情况下,是由气象神(奥丁,宙 斯)逐渐进化为伦理意义上的宇宙之诸王(melechs hoaulom),但对我来说,事情恰好相反。——晚安! 罗森茨维格先是在哥廷根大学学习了一个学期 (1905年夏),此后又在慕尼黑大学度过了第二和第三 个学期(1905年秋到1906年秋)。1905年9月,他母亲 生日的那天,罗森茨维格写了一封信,其中谈到了离 开自己童年时代的家的感觉:“这就像在没有明确的 目的地时就起航一样。”一个犹太同学会试图吸收罗 森茨维格为会员。 1905年10月22日,致父母: 接下去的事情令人郁闷:昨天晚上,我发现就目 前为止我所关注的这种事情来说,感觉还算愉快。这 里的人们个别看来,都是好看的、开朗的和有礼貌的 。拥有典型的犹太外貌的年轻人为数不多,有些人有 着漂亮的本民族特征,而一半的人根本看不出民族的 印记。他们的口音就像基督教学生一样,这一点无须 赞扬也不必否定。甚至行酒令时也显露不出多少犹太 特征,情况恰恰相反。 这次考试结束后,种族意义上的反犹主义对我来 说似乎比以前更加无聊。这些同学们,至少就目前的 罗森茨维格生命的历程跟他作品的内容处于一种矛盾的关系中。当他的生活遭遇变故的 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倾向于相信会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相应的多愁善感的成分、或者多少有点非理性的反映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最严谨、最冷静的形式。 而当他的某一著作所表现出来的完美的结构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躲在象牙塔中的学者时,我们却发现该书的作者是一个身 处战壕中的士兵,正在军队定制的明信片上书写一部长达数百页的鸿篇巨制,然后把这数量巨大的明信片一张张地寄回家。 当一个人看到过弗朗茨·罗森茨维格家乡那庄严肃穆的安息日祭典——祈祷、祝福、歌唱以及以正经八百的工作态度小心 翼翼地执行的斋戒——后,作为旁观者一定会指望他是一个严守传统的正统派犹太人。 然而,人们却发现他是那个时代最不守教条的思想家之一。 对那些只认识精心研读《塔木德》及其评注的、虔诚的犹太教徒罗森茨维格的人来说, 无法设想这样一个人居然是像《黑格尔与国家》那样的哲学著作的作者。另一方面,如果德国的学者们发现他们之中的一位居然翻译中世纪的犹太诗歌并且撰写有关《圣经》神学论文的话,也会感到不可思议。 这些矛盾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当一位读者读到一篇篇才华横溢、创意十足、洋溢着生动 的幽默的文章时,他会认为作者一定是一个快乐而健康的思想斗士,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然而, 与这些文章相对应的罗森茨维格的生平却显示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瘫痪多年,失去了说话能力的人,一个在妻子帮助下才能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表情达意的人。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听说了罗森茨维格是怎样战胜了 可怕的病痛、顽强地活下去并成为了一位活跃而多产的学者、作家和批评家时,他说道:“此人别无选择!”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在面对这样的特例时,既未借助某种情结(complexes),也没有寻找某些隐秘的原因,反而简单地认定:罗森茨维格生命的这种特殊模式正是其正常的状态。在这一点上他毫无疑问是 正确的。 因为在罗森茨维格生命和作品之间的所有表面的冲突共同谱写了一气呵成的篇章,一部既属于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又足以为后人楷模的历史。 弗朗茨·罗森茨维格的故事就是一个重新发现犹太教的故事。一位欧洲的知识分子和同 化主义者(assimilationist)同他自己的过去决裂,借助坚定的信念(conviction)他变成了一个 犹太人,重新发现了他的民族的存在,而且变成了这种存在的 现代解读者。 他作为年级来说,是人们能够想象得到的彻底的“德国学生 ”。 就作为弗朗茨·罗森茨维格这个具体的人来说: 以前我就曾惊奇地注意到,别人对你的认识远远早于 你对自己的认识;我渐渐相信我确实是一个冷漠的人 (blase),就像我的几位姨妈多次告诉我的那样。 我想我确实是一个虽然只有十八岁但却已经老态 龙钟的人,对那些给予“学生”快乐的东西无动于衷 。事情看起来就是这样,毫无疑问,这并不是一件坏 事。然而当我发现了它的坏处时,我也会惧怕良药苦 口;我不愿意卸下我老迈的外衣——它是多么舒适啊 ! P39-41 一位西欧的知识分子,是 19 世纪的得意门生。这是一个信仰进步的资产阶级的
罗森茨威格是完全可以和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齐名的二十世纪大思想家,他的人生比维特根斯坦更离奇,他的重要性还尚未被广泛认知,但就像孤寂的卡夫卡注定会迎来他的时代一样,属于罗森茨维格的时代也必定会来临。
他在短暂的人生中虽然留下的著作不多,迈出的每一步思想的脚步却都是深思熟虑。从他在战壕里用明信片写作《救赎之星》,到翻译犹大·哈列维诗作,再到病中与马丁·布伯合作翻译《圣经》,他的人生轨迹就是思想的实现,知与行的合一更是在他命定的疾病中达到*完美的统一:长达八年的瘫痪,既是祝福也是考验,既是赞美也是反讽;他在此过程中保持了幽默、品位、挑剔、严苛,和对死亡边缘之生活的敞开状态。这一切都在格拉策这本忠实的记录中得到了保存。
本书是子午线译丛的一种,也是这套书中*有分量的著作之一,同已出的《潜能》一样值得研读收藏,也同《潜能》一样以精装的形式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