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亲密:为什么爱越来难

冷亲密:为什么爱越来难
作者: [法]伊娃·易洛思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50
折扣购买: 冷亲密:为什么爱越来难
ISBN: 9787556131556

作者简介

伊娃·易洛思 Eva Illouz 著 享誉世界的当代思想家、社会学家。 德国《时代周刊》称她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2位思想家之一”。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曾担任美国西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导师、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院士。 曾获得以色列最高科学成就奖E.M.E.T奖,并被法国授予荣誉骑士勋章。 伊娃·易洛思著述颇丰,她的书已被翻译成至少18种语言。代表作品有《爱的终结》《爱,为什么痛?》《冷亲密》《消费浪漫乌托邦》等。

内容简介

第三章 浪漫之网 首先,让我们从媒体资源推荐开始谈起。曾经有部电影,当它刚上映时非常受欢迎。这就是1999年诺拉·艾芙隆执导的电影《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它讲述的是一家儿童书店老板凯瑟琳·凯利 (Kathleen Kelly)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凯利有男朋友,但同时,她在网上与某人发展了一段柏拉图式的浪漫关系。凯利并不知道她的这位网友在现实中是谁,但我们作为观众都知道这对情侣的真实身份。因此,当大型书店巴恩斯&诺贝尔的老板乔·福克斯(汤姆·汉克斯饰)让凯瑟琳·凯利(梅格·瑞安饰)的书店生意垮掉时,作为观众的我们都知道,这一堆冤家实际上正是网上交好的那对浪漫恋人。于是,影片便顺着“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的类型而展开。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两位主人公从一开始表现出对彼此的厌恶,慢慢演变成了不自主的互相吸引,最终发展为双方都屈服于对彼此的爱意。真正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典型网络浪漫喜剧的原因在于,当凯瑟琳·凯利面临着选择乔·福克斯(凯利被他吸引,我们观众也看得出来,她喜欢他)还是她的网络恋人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她并不知道其实他们俩是同一个人)。当然,当凯利发现她的网恋情人就是她在现实生活中不自主地被吸引的那个人时,电影也以大团圆结局而告终。这一切想表达的观点简单明了:在电影中,人们的网络自我似乎远比其社会公共自我要更真实、更诚恳,也更富有同理心。当然,网络自我也更容易被对他人的恐惧、防御心理和骗术所支配。在网络恋情中,恋人双方都可以向对方袒露他们隐藏的弱点、表现出真正的慷慨。与网络恋情相反,在“现实生活”中,乔·福克斯和凯瑟琳都向对方展示了他们各自最糟糕的——大概也是虚假的——自我。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颇令人惊讶的。正如一位互联网研究人员所发问:“在这个看似无生命和非个人化的全球计算机帝国中……怎么[可能]会有浪漫的私人化的人际关系存在呢?”1 电影给出的答案也很简单:网络恋情之所以会如此无可争议地优于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关系,是因为网络恋情废除了身体,它能够让人们更加充分地表达真实的自我。很明显,互联网被呈现为一种抽象化的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抽象化也是积极的。这部电影依赖于这样一种理念,也即,当跳脱出现实中肢体互动的约束,自我会更好地展现、更加真实。这一想法又与“围绕计算机技术的关键性乌托邦话语”相一致,该话语的中心观点是,“计算机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逃离身体束缚的可能……在计算机文化中,具身化(embodiment)常常被视为享受与计算机互动乐趣的一大不利障碍……在网络写作(cyber-writing)中,构成‘真实’自我的是活跃的思维,而身体通常被称为‘肉’,是层层裹住活跃思维的僵死之肉”。 于是,在这种观点中,身体——或者更确切地来说,是身体的缺席——使得情感能够从更真实的自我中演变,并流向一个更有价值的对象,即另一个的抽象化的真实自我。然而,要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从情感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大概又会带来另一个特殊问题,因为一般来说,情感——特别是浪漫爱情中的情感——都是植根于身体的。例如,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双颊绯红、牵手、紧握拳头、流泪不止、说话结巴等,都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它们是身体深度参入人们的情感体验——尤其是爱情体验——的一些表现方式。如果真如前述所说,互联网取消了身体或者说隐匿了身体,那么,它是如何塑造——如果它完全可以塑造的话——情感的呢?或者更准确地来说,互联网技术又是如何重新表述肉体和情感之间的关系的呢? 深入分析互联网、消费文化对当今人们恋爱关系的影响揭秘相亲、征友、社交网站背后的交友和恋爱逻辑对网络时代的情感疏离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