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应用心理学

网络应用心理学
作者: 覃征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6.80
折扣购买: 网络应用心理学
ISBN: 978703018947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基础篇
  第一章 网络心理学概述
  1.1 网络心理学简介
  自1969年Arpanet(Internet的前身)出现以来,一场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信息革命席卷全球,Internet的快速发展迅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
  随着网络的日益深人人心与目前互联网使用带来的大量现实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将传统的研究领域向网上拓展,从而出现了诸如网络社会学、网络政治学、网络经济学之类的边缘学科。在心理学领域,一方面是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借助于网络技术而全面网络化,在今日因特网上获得新生,如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咨询的网络化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诸如网络成瘾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心理学开始考虑将网络作为自身的研究内容。将网络作为研究手段与将网络作为研究内容这两者的结合正促进着一门新的学科——网络心理学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
  1.1.1 网络心理学含义及研究范畴
  著名的网络心理学研究者约翰 苏勒博士说过,网络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如同心理学自身研究领域一样宽广与多样化。几乎心理学的每一分支学科都可以而且正在与网络相结合成为网络心理学自身的研究对象。
  从广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可以指一切与网络相关的心理学研究。
  首先,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处理与收集信息的高科技手段,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然造成深刻的冲击。以往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及实验法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对应的形式。
  正如约翰 苏勒博士所言:“因特网为心理学家以及其他行为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网络是如此迷人,它不只是社会的领域,同时抵达那里是如此的容易。”从理论上而言,一名网络心理学研究者仅仅需要上网的基本设备,就可以对网络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网络轻松地与被研究者进行交谈,或者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咨询。因此,目前通过互联网进行观察与访谈的研究者越来越多。研究者最为常用的问卷调查也在互联网上得到新生。美国著名社会科学方法论学者艾尔 巴比在1998年第八次修订他的经典教材《社会研究方法》的“调查法”这一章时,即将网络问卷列为一种比邮寄问卷、电话调查、计算机调查更有前途的重要的问卷调查法。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上的心理学实验则可以说一直在不断涌现,层出不穷。由学者Birnbaum编著的两本著作《在因特网上的实验》与《因特网行为研究导论》更是从理论与实践上系统总结了心理学实验网络化的趋势,而将心理学实验网络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其次,随着网络空间(cyberspace)、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了诸如网络成瘾、网络环境的去抑制特点、虚拟团队的管理等一系列新的问题,从而导致心理学开始考虑将网络作为自身的研究内容。
  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因为不同的技术载体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然而,每一种形式都涉及三种不同层次的问题。以目前应用最广泛的WWW为例,可以看出心理学意义上的网络行为实质上依据交流的方式而呈现为三个层次:人机交流层次、个体心理层次、社会心理层次。
  1.人机交流层次
  假想你正坐在计算机前,而且已经连上了互联网,现在,启动浏览器,键人自己喜欢的网址,比如说美国心理学会。我们作为个体,对眼前的页面首先要予以评价,如果满意,可能会停留得更久。这也就是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层次:人机交流。在这个层次之上,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促进人机更好的交流、和谐的相处。也就是说,怎样组织、安排、呈现网络信息,才能让受众感到最舒服。网页的版面、网站的衔接、广告的位置等系列问题都是颇值考虑的。有关研究指出,在页面布局时,以遵循格式塔心理学原则为宜。在最近的“哪一种网络广告形式最能吸引您点击”的调查中,59.77%的人认同动画式,而仅有2.05%的人选择插播式广告。在这一层次之上,网络心理学涉及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有人类工效学、工程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2.个体心理层次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网络正在成为一种致瘾物。据调查,广州大中学生上网人数超过8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占35%,由于上网而对其他事物减少兴趣的占36.2%。曾对“网虫”进行过详细研究的心理学家戴维 格林菲尔德指出,在他的病人中,由于迷恋互联网而造成婚姻破裂、有心理障碍、花钱毫无节制的人增多了。可以说,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陶醉于网络聊天、上网浏览而无法面对真实生活。以至于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在报告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Drugs and Gamblin中列举了10条症状提醒人们健康上网。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心理学在这个层次上所要做的研究了。传统心理学关于自我的理解在网络时代遇到极大的挑战。与传统媒介相比,从“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到“上”网,网络让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凸现。在今天,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因此,上网者自我卷人和自我分裂的程度相当高。著有《荧幕生活:网络时代的主体性》的MIT心理学教授Sherryturkle剖析网络时代的自我卷人和自我分裂时指出:“比如,你原来很难理解你是存在于你的语言中,或者你的语言决定你的存在面貌,可是在 MUD游戏当中一切都变成不言而喻了。你不得不这样做,你的语言就是你的行为,你的语言就是你这个个体。而且你会感觉非常自在。类似的,一个人当他在网上拥有多个ID,或者同时在用5个昵称聊天,多样性这个概念作为用来确定个人身份的一种思考方式,就很容易理解了。在网上,人们来回地变动不同的自我,从一个窗口到另一个窗口,在不同的环境中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现他们不同的侧面。”如果研究者不对网络时代的自我进行更为彻底的追问,那么,心理学在网络时代是不尽职的。
  似乎当前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网络个体心理,更多地强调了网络的负面作用。其实在这个层次的研究,远远不局限于此。网络对于个体的作用永远是双重的,如何让网络更好地促进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量的工作期待心理学的参与。
  3.社会心理层次
  英国学者内尔 巴雷特指出:“随着因特网被全世界范围内的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亚文化生态群(niche)。在该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原始的因特网用户就一套可接受的行为规范、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有争议的问题达成一致协议——赛伯族,这个受因特网或者类似系统的影响形成的有共同信仰或人生观的部落,巳经因此而存在。”赛伯族、SOHO族、电子隐士的兴起,使得人际接触大量减少,并透过全球计算机网络形成了内尔 巴雷特所言的“虚拟世界”(cyberspace)以及“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当然进一步就会造成虚拟的人际关系。这些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事务导致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网络社会置于自己的研究视野之中。
  也许一种新科技在初期出现时,人们更容易关注它的负面效应。与心理学在个体心理层次对网络疾病执著的关注类似,当前研究者在此层次上更关注网络所引发的社会心理不良现象。比如网络色情的研究,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儿童犯罪研究中心所作的调查惊人地显示:儿童本身是散播网络色情的始作俑者之一,打破了都是出自恋童癖成人的刻板印象。此外,调查也发现,10?15岁的上网青少年中,20%会定期收到大胆的色情邀约。中国内地的情况呢?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中国内地约有157万学生上网,最近一项针对3000名大中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半数学生曾光顾过色情网站,76%的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室,另有35%以上的受访者上网玩游戏。
  围绕网络时代出现的与可能出现的不良社会心理反应,如“人际关系的疏离”、“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网络赌博”、“线上隐私权”、“信息代沟”、“信息超载”、“信息焦虑”等问题,心理学在这一层次上将大有作为。但是,鉴于起初的心理学仅仅研究异常心理现象所走的弯路,我们还更应关注网络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
  与其他类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如计算机心理学、传播心理学与电视心理学相比较,可以看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广泛。毫不夸张地讲,当前网络心理学研究将涉及心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实质上,这正是网络作为当今信息社会的基础载体的必然结果。
  1.1.2 网络心理学相关问题
  1.网络空间的基本心理学特征
  网络空间是个心理空间,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尤其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在人类原有的三维空间之外,一个新的空间正在迅速向人们打开大门,这个称之为“心理空间”的网络世界给人类带来了一种与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当人们打开计算机电源,启动程序,书写邮件或者是登录网络在线服务的过程中,用户常会有意无意地感觉到他们正在进人一个万花筒般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阶级矛盾不复存在,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匿名登录。时间与空间上的界限再也不会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人们也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建立起各自的人际关系,并且个人的亲身经历也都能以另一种形式永久地保存在网上等。与人类现实世界一样,网络世界也拥有一种被广大网络用户认可并不断发展的语言,人们通过这种语言进行交流,也正是由于网络语言及活动的产生才使得网络心理学的研究成为可能。具体来说,网络空间的基本心理学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弱化的情感交流
  无论是网络环境下的视频与音频技术如何有效地增进了网上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是利用多媒体的聊天环境、视听会议和网上电话,人们在网上和人交流的那种视觉的、听觉的或者是两者相结合的感官体验都将大打折扣。大多数人只是通过键人式的文字进人交流,看不到别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不能够分辨出对方声音的细微变化。尽管视听会议变得越来越有效,使用也越来越简捷,但人们依然不能够进行肢体语言的交流,比如握手、拍肩、拥抱或是亲吻等,而这些又恰好是增进心灵沟通的有效方式。 《网络应用心理学》分为基础篇、网络应用心理分析篇、网络应用建议篇三篇,包括网络心理学概述、网络应用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和意义、网络信息获取及资源共享、网上娱乐心理、网络交流心理、电子商务应用心理、电子政务应用心理、网络创新应用心理、人性化功能设计、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网络安全分析及设计等十一章对网络应用心理进行阐述。  《网络应用心理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网络心理问题的经验总结,提供了大量现实的调研案例,既有理论性,又具备实际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