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字体论稿(启功)

古代字体论稿(启功)
作者: 启功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古代字体论稿(启功)
ISBN: 9787108075475

作者简介

启功(1912—2005),字元伯、元白,满族,生于北京。学者,书画家,古典文献学家,陈垣弟子。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长期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生教书育人,研究学问,著述甚丰,有《启功丛稿》《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等存世。

内容简介

问题的提出 中国汉字的发展,自商代到今天,足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标志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绵长,从来未曾中断。它的形状变化,异常复杂多样,尤其文献所载的字体名称和实物中所见 到的字体形状,又往往对不上头。于是给后代对于古代文字的 辨识,对于古代文字发展的探索,以及对于某些古文物或古书 真伪的判断等等方面,都留下许多问题。 所谓字体,即是指文字的形状,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字的组织构造以至它所属的大类型、总风格。例如说某字 是象什么形、指什么事,某字是什么形什么声;或看它是属于 “篆”“隶”“草”“真”“行”的哪一种。其二是指某一书家、 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例如说“欧体”“颜体”等。我们知道一个书家或流派的艺术风格,多是指它们在一种大类型中的小 分别。如欧阳询与颜真卿的分别,不是说欧写篆书、颜写隶书,而是对他们在共同写真书的条件下比较而言的。同时还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有些字体风格,从甲一大类型变到乙一大类 型时,也常是从一些细微风格变起的。例如篆和隶现在看来是两种大类型,但在秦代,从篆初变隶时的形状,只是艺术风格比较潦草一些、方硬一些而已。这足见字体的演变常是由细微 而至显著的。 如果再进一步追究,为什么古代字体有那些变化?例如同属于周代的文字,为什么铜器上的和书籍上的不同?而随着那些形状变化,各命以不同名称,又是什么理由和根据?又如秦代的“正体字”为什么叫“篆”?汉代的“正体字”为什么叫“隶”或“八分”?这些问题,简单说来,即是名与实的关系和体与用的关系。 我们已知汉字在形体发展历史上各个阶段都有大小不同的纠葛,简单归纳,可有三项,而其中第一、第二两项尤其复杂。 第一项:小篆以前的字体名称与实际形状的问题。按小篆的形状是比较明确易见的,在它以前的种种字体的名称与形状,便有歧异。例如《说文解字叙》里所提到的“秦书八体”中,小篆之前,只有“大篆”一种;而《说文解字》书中,小篆之外,却有“古文”“籀文”,而无大篆,那么大篆与古文、 籀文,究竟有什么关系?有的书中把这三种并列,甚至一齐罗列各种花体字,并不分析它们的关系,这是比较省事的办法。又有的书中把商周铜器上的字概称为“古籀”,这是比较笼统的办法。还有的书中只从文字所在的器物种类来定字体的名称,甲骨上的称为“甲骨文”,铜器上的称为“钟鼎文”或 “金文”,陶器上的称为“古陶文”,玺印上的称为“古玺文”,等等。这固然比较客观,但仍未能从中看到古代字体命名的理由,也就是还不能解释《说文解字》中所提的关于古代字体最早命名的问题。 第二项:隶与八分的异同问题。按隶这一体,既然秦代已有,汉至唐也有。我们知道这种同名的情况,并不仅只是后代 模仿或沿用前代某种旧字样,而主要是同名异实。那么它们的具体形状分别究竟何在?还有隶和八分究竟谁先谁后?二者的 区别究竟在哪里?八分一词究竟怎么讲?如此等等,纠缠的时间既很久远,涉及的古代文献和实物也很众多。 第三项:其他许多比较零星的问题。例如《说文》中的古文与魏《正始石经》中的古文,以至《汗简》等书中的古文,为什么都是两头尖或说蝌蚪形的笔画?它们究竟伪不伪?又如 “史书”究竟是一种什么字体?“章草”的“章”字怎么讲?如此等等,也都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至于研究探讨的方法,在前代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偏于文字的组织构造方面的,这包括对文字的形、音、义的研究;二是偏于书写的艺术风格方面的,这包括对各种书法流派的品评、各种碑帖的考订等。前者所据,较多侧重古代文献的记载;后者所据,较多侧重某些著名法书字迹。这两方面的研究,固然在其本范围中都有很大的成果,但由于文献中名称的 纠缠既多,而当时地下实物的发现尚少,所以各自受到局限,而常常不易合榫。 自近代考古发掘的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古代文字实物资料,这给研究古代字体带来极大的帮助。从商代以下各个时代的、各个用途的实物资料,大致都可以见到。因此得知,字体名称和形状的变化,因素很多,必须从实物和文献互证,才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真象。现在试就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两方面作一次综合考察,看它们有什么现象。希望从这里探索到古代各种字体的名和实、体和用的关系。 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稿》是汉字字体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深入探讨汉字演变历程,理清了多种学说,为汉字学研究树立了坚实的基石。书中不仅总结了字体演变的总规律,还构建一套汉字字体描述的术语系,展现了启功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这部经典著作不仅为学术界开展汉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汉字爱好者和研究者而言,更是一本珍贵的学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