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山东教育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3.70
折扣购买: 牧口常三郎画传/中外著名教育家画传系列
ISBN: 9787532885121
蔡幸福 1966年8月生,湖北通山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先后在《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导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融通与创新——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参与编写《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WTO与武汉》等著作。承担并完成的 委托“十一五”重点课题“区域内校际之间差距研究”获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一等奖。近期与周洪宇教授共同承担日本创价学会研究项目“创价教育之父——牧口常三郎思想研究”,与周洪宇教授合编译有《牧口常三郎教育论著选》,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周洪宇,1958年生于武汉。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教授。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有《教育公平论》、《教师教育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等著作20余部。主编《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丛书。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多项重点课题,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美)等中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制定对台立法、建立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制度和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等被中央采纳。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30人”、“全国有影响力的十位人大代表”。
诞生于船工之家 明治维新让日本摆脱了被黑暗封锁的封建割据状 态,一跃成为向世界开放的国家。走向开放的日本人 ,愈加意识到眼界的狭隘,试图努力引进西欧的先进 文明,“脱亚入欧”。变革的过程虽不是一帆风顺, 但日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牧口常三郎就诞生于这个脱胎换骨的时代。不过 ,他的诞生地却是面朝日本海的一个与现代化无缘的 偏僻渔村。 1871年(明治四年)6月6日,居住在柏崎县刈羽 郡荒浜村(今新泻县柏崎市荒浜)的船员渡边长松的 妻子伊莱,生下了一个男孩,他们给他起名叫渡边长 七。 当时的荒浜村,是刈羽郡约200个村庄中最大的 村子之一。据1912年(大正元年)编纂的《荒浜村志 》记载,1871年(明治四年),荒浜村共有461户人 家,2263人。村庄自然景观优美,缓缓落入地平线的 夕阳,每每把广阔的日本海染成一片赤红,庄严而神 秘。 与海滩美景相反,荒浜村人居环境恶劣,难于生 存。这里风沙肆虐,就算在元月,沙子也经常埋到脚 脖。从每年9月到次年3月末,每天沙尘漫天,吹散的 沙子随风到处乱飞,沉积下来像隆起的土冢。随风舞 动的白草,与荒漠中的枯草并无差异。 日后,牧口常三郎在处女作《人生地理学》第十 三章《海岸与人生》中,曾这样描述自己幼年成长的 冢乡: 构成沙滩的细沙,伴随着暴风四处飞舞,由沙子 堆积形成的小丘到处移动,而 且妨碍植物生长,除了抗风害能力强大的松柏一 类的几个物种外,大部分植物都难 于成长。田地荒芜无法耕种,风沙危害生产,掩 埋房屋,像恶作剧似的使居民陷入 困窘。 恶劣的环境,自然不适合农业。除了适合沙地种 植的甘薯外,难以期待收获其他衣作物。荒浜村的人 们仅能依靠渔业和漕运为生。所谓漕运,就是用船运 输海产品的行业,当时主要进行物物交换。 渡边长七3岁时,父亲渡边长松前往北海道打工 。对穷苦得只能靠海谋生的荒浜人来说,外出打工并 不稀奇。然而,渡边长松到达北海道之后音信全无, 被撇在家的妻子伊莱和儿子渡边长七生活艰辛。两三 年后,伊莱无奈改嫁给本村的柴野右卫门。1877年( 明治十年)5月9日,6岁的渡边长七被村长牧口善太夫 收养,从养父姓,改姓牧口。夫妇二人视养子长七为 己出,疼爱有加。 与孩子分开的伊莱因思念被带走的儿子,以泪度 日。村人同情她,经常偷偷把长七带出来,让她和孩 子在一个叫上野堂的佛堂里见面。一天,心存焦虑的 母亲抱着孩子跳水自杀。虽然被村里人发现保住了性 命,但这竟成了母子二人的最后一次相见。 长七听话、机灵,而且很有孝心,不仅在牧口家 非常乖顺,还经常照顾年迈的爷爷(爷爷件在原来的 家里,离养父家很近)。 入读荒浜寻常小学 1871(明治四年)年7月,即长七出生的那一年 ,日本政府设置文部省作为全国的教育行政机关,专 门负责全国的教育改革工作。次年8月,教改的第一个 法令——《学制》正式颁布。在此之前,日本并没有 公办的小学,民间教育机构只有寺子屋和私塾。虽然 新教育体制提倡达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的目标,但对于贫困的村民,他们只期望孩子能成 为家里家外的劳动力。适龄儿童或在家照看弟妹、编 织草鞋、搓捻绳索,或外出刈草牧牛喂马,有的甚至 上山去劳作。加之国力所限,实施义务教育初期的教 育费用多由人民负担等客观原因,日本当时小学的就 学率不到50%。即使能够入学,绝大多数儿童只在学 校读了一年或者一年半便中途退学。 P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