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目不忘(50则进入中考高考的微型小说7)/过目不忘系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本书作者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是1992年在上海成立,由中国作家协会和minzhengbu主管,从事微型小说(小小说)创作、评论、研究和编辑出版的单位与个人以及热心支持微型小说事业的人士自愿组织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和非营利社会组织。
内容简介
【精彩文摘】:呼喊特丽莎的人 伊塔洛-卡尔维诺 我迈出人行道,朝后退几步,抬起头,然后,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做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的最高建筑物喊:“特丽莎!” 我的影子受了月亮的惊吓,蜷缩在我的两脚之间。 有人走过。我又叫了一声:“特丽莎!”那人走近我,问:“你不叫得响一点,她是听不到的。让我们一起来吧。这样,数一二三,数到三时我们一起叫。”于是他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特丽丽丽莎莎!” 一小撮从电影院或咖啡馆里出来的人走过,看见了我们。他们说:“来,我们帮你们一起喊。”他们就在街中心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第一个人数一二三,然后大家一齐喊:“特-丽丽-莎莎!” 又有过路人加入我们的行列;一刻钟后,就成了一大群人,大约有20个吧。而且还不时地有新成员加入。 要把我们这么一群人组织起来同时喊叫可不容易。总是有人在没数到“三”之前就叫了,还有人尾音拖得太长,但最后我们却相当有效地组织起来了。大家达成一致,就是发“特”音时要低而长,“丽”音高而长,“莎”音低而短。这样听上去就很不错。当有人退出时,不时地会有些小口角。 正当我们渐入佳境时,突然有人--如果是从他的嗓音判断,他一定是个满脸雀斑的人--问道:“可是,你确定她在家吗?” “不确定。”我说。 “那就太糟了,”另一个说,“你是忘了带钥匙,对不对?” “其实,”我说,“我带着钥匙。” “那么,”他们问,“你为什么不上去呢?” “哦,可我不住这儿,”我说,“我住在城市的另一头。” “那,恕我好奇,”满脸雀斑的声音很小心地问,“那到底是谁住在这儿?”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说。 人群似乎有些失望。 “那能不能请你解释一下,”一个牙齿暴露的声音问,“你为什么站在这儿的楼下喊‘特丽莎’呢?” “对于我来说,”我说,“我们可以喊其他名字,或换个地方叫喊。这并不重要。” 他们有些恼怒了。 “我希望你没有耍我们?”那雀斑声音很狐疑地问。 “什么?”我恨恨地说,然后转向其他人希望他们能为我的诚意作证。那些人什么也没说,表明他们没接受暗示。 接下来有一阵子的尴尬。 “要不,”有人好心地说,“我们一起来最后叫一次特丽莎,然后回家。” 这样我们就又叫了一次。“一二三特丽莎!”但这次叫得不太好。然后人们就纷纷回家了,一些人往东,一些人往西。 我快要拐到广场的时候,我想我还听到有声音在叫:“特-丽-莎!” 一定是还有人留在那儿继续叫。有些人很顽固。 点评: 小说中的“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角形象,但“我”的动作、声音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群体性的动作和声音,构成了小说的主体,这体现了小说结构设置上的独特与精巧。 小说叙述了一个从个体至群体的呼喊“特丽莎”的故事。这看似浅显的、荒谬的描述,暗含着深远的哲思。小说揭露了人的生存状态——人的行为、语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事,意义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等等。这都反映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状态,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思考题: 1、结合小说内容,谈一谈“呼喊特丽莎的人”指怎样的人?小说又暗含着怎样的寓意。 2、如何看待“满脸雀斑的声音”、“牙齿暴露的声音”? 3、怎样理解“一定是还有人留在那儿继续叫。有些人很顽固。”?小说之妙常在结尾,试分析其结尾艺术。 关键词:盲从 思考 独立 【编辑推荐】:本书系从各年度进入中考、高考及阅读理解的微型小说选编,从道德情操、开阔视野、认识社会、增长见识、阅读理解、应试考试等方面为青少年及学生群体提供阅读文本。相信本书有望通过市场检验,成为长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