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方日报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碧落行云(音乐卷舞蹈卷曲艺卷杂技卷)/岭南文艺百家丛书
ISBN: 9787549119486
其人其事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朋,1884年1月***出生在广 东省香山县石岐镇(今广东中山石岐)。5岁随其父移居澳 门。父亲萧煜增,是前清秀才,萧友梅自幼便随父亲学习 古文。依据老规矩,知识分子对于子女应“易子而教”, 所以在幼年启蒙后,萧友梅便进入其父之友人陈子褒开设 的灌根*堂进一步学习。灌根*堂教授四书五经、英文、 *文等课程,这就为萧友梅*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深厚的 旧学基础,无形中也促成其出国留学。 1901年,萧友梅赴*留学,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附设中学,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及口目歌,毕业 后又转入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常忙碌学业之余,也在 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钢琴。其间他凭借娴熟的*语,做跟班 翻译,以此赚取外快来缓解压力,他**台旧钢琴便是依 靠翻译酬劳而购买的。 1912年至1920年间,萧友梅游历海外,求学于国外各 大知名院校,以求不断精进个人音乐素养。1909年,他从 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担任孙中山的私人秘书。1912年 10月,在孙中山和蔡元培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协商下,萧友 梅正式前往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1916年以《17世纪 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一文获得莱比锡音乐学 院的哲学博士学位。当时正值**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 局面一度**紧张,各国关系势如水火,以致交通被阻断 ,他顺势前往柏林大学旁听音乐美学、哲学、教育学、伦 理学等课程,并在施特恩音乐学院进修学习古谱读法、指 挥、配器以及作曲。1920年正式归国。自此,他开始了在 **长达20年的音乐创作与教育生涯,直至1940年积劳成 疾逝世。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留学生所*读的专业往往注重实 际,常选读工艺、*事、法政等学科,而萧友梅另辟蹊径 ,选择学习音乐,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此外,与众多 留洋学生寻花问柳、**声色的生活作风相比,萧友梅严 于律己,在读期间从未传出任何“**韵事”。这从其博 士毕业成绩评定单上“道德*行”一栏所得到的评价—— “无懈可击”,己可见一斑。 音乐创作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我国近代新型音乐创作起 步,萧友梅正是*早一批率先在音乐创作中进行多方尝试 的作曲家之一。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该时期学校歌曲创作的核心 概念。萧友梅的部分作品分别收录在《今乐初集》(高中 音乐教材,1922年)、《新歌初集》(高等学校音乐教材 ,1923年)、《新学制唱歌教科书》(初级中学音乐教材 ,1924年)这三本教材中。萧友梅的创作意图在于通过对 学生*常校园生活的美化,发挥音乐“美育”的作用,让 学生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下自行找寻一方心灵的净 土。《柏树林回旋歌》《晚歌》《植树节》《南飞之雁语 》《问》等歌曲一经推出,就得到广大学生的大力推崇。 1921年国会审核通过,将萧友梅创作的《卿云歌》正 式确定为当时的中国国歌,这是萧友梅为响应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