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影像

城市与影像
作者: 莫常红|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城市与影像
ISBN: 978750785502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城市电影的生产与传播 引言 “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 的图像,而是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在海德格尔看来 ,和中世纪与古代相比,新时代之所以新,在于现代世 界图像,乃存在者经过主体的人之对象化,其表象与镜 像被带到人的面前。海德格尔“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 断言,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城市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不仅 需要从方法论上思考电影呈现城市的物质、文化与精神 ,还应该从本体论上思考人的主体性,以及影像媒介改 变并塑造的人类生活方式。 工业化的发展更新了城市的面貌,技术的进步促进 了电影的诞生。电影诞生伊始,城市就为电影准备了人 才、资金和题材,以及电影工业所需要的场所、观众与 市场。西方电影发展百余年来,尽管出现过城市交响曲 、街道电影、废墟电影这种直接指涉城市形态的电影, 以及黑色电影、白色电话片、优质电影这种间接观照城 市生活的影片,但城市电影却非一个全球性的普遍概念 ,而只是顺应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在20世纪八 九十年代得到倡导、践行和研究,并由此路径追溯中国 电影发展的历史,城市电影仍然面临着定义其本质的困 难。 我们沿用城市电影的提法,但并不把电影这种媒介 当作“自在”之物、“透明”之物,而是综合了创作者 的经验与想象的“创造”之物、“构建”之物;不仅探 讨电影反映城市的物质世界,还聚焦电影揭示城市的品 格和精神;不局限于发掘影像与现实之间复杂幽微的关 系,同时还关注观影者作为主体的生存环境与生活方式 。因此,本文从艾布拉姆斯的作家、世界、作品、读者 四大要素入手,分析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城市电 影为城市造像的同时,无所不在的影像媒介塑造着作为 主体的人,塑造着现代社会。 一、构建:从真实到想象 电影,从《火车到站》《工厂大门》固定机位拍摄 的单镜头影像,发展成为运用各种电影语言创作出来的 纷繁复杂的视听艺术,离不开创作者的艺术探索与技术 实践。城市,围绕着创作者与广大观众的真实空间,转 而成为胶片上、银幕中的幻觉影像,和其他文艺作品一 样,离不开创作者的思索与想象。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判〉导言》中提出的命题。他指出:“整体,当它在头 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 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 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 在此,马克思提出了一种与“理论的”(哲学的、 科学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 有着本质区别的“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地、 审美地掌握世界,就不是镜子般地复制、再现、反映世 界,而是结合主体对世界的认知与情感,掌握其中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