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作者: 陈小平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40
折扣购买: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ISBN: 9787521203042

作者简介

陈小平,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化系统**工作者,2012年荣登中国好人榜,获第九届“泉州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第32届**文学奖、福建省第五届民间文学奖、泉州市**文学奖等,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万里海疆**湾》(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长篇报告文学《向海而生》、长篇传记文学《湄洲湾建港**人萧碧川》及《土坑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等,现供职于泉州市泉港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内容简介

古船沉没的时间**到哪一年是一个学术问题。一场场的座谈,一次次的论证,一个个专家、教授集思广益。他们分析海船出土的情况,分析出土遗物,分析沉没背景。探究的**促使大家不断走进历史,慢慢揭开古船沉没的面纱—— 大学的教授说,海船如果是因为搁浅沉没的,船底板就会有碰伤的痕迹,船体必呈倾斜状态。如果是因为触礁沉没,船体就会有撞伤,甚至有破洞,重则船体支离漂散。出土海船的船底完好,连主龙骨也没有*挫的迹象,*没有发现破洞,船体基本上是水平沉埋于海滩。因此,海船不是沉于搁浅,*不是沉于触礁。 有经验的老船员说,海船遇上强台风,他们一般采取两种措施。船在海上,往往先砍倒船桅,让船随风漂荡,不然船会翻覆沉没;船已进港的话,一般会加强锚缆以求稳定船身。这艘海船沉没于后渚港西**滩,靠近海岸。出土时,船桅全无,显然不是砍掉的,说明它不是海上遇风漂至港内的。 参加古船发掘的专家说,古船出土时,考古人员在船头**舱的边沿发现一段竹缆残段。这说明在沉没之前,它已经停泊在港内。从海船的出土物和海船本身的损坏程度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海船出土时,舱内的香料木,东侧的扰乱严重,西侧扰乱则较小,而舱底的香料木则较规整;舱内的陶瓷器均已破碎,甚至同一器物碎散于不同舱中。这种现象应是海船沉没前曾遭*风浪冲击的结果。另外,海船上层的舱房和甲板都已荡然无存,可见它在沉没前就*到了人为的破坏。如果是台风把甲板以及其上的附属结构掀掉的,就很可能把船身掀翻,也就不可能是水平下沉的现状。 后来,他们推论:从船舱内器物破碎、散乱和船桅、甲板以上的结构均无留存以及沉船的位置来分析,泉州湾海船不是单纯由于遇上台风沉没的,而是*到人为的破坏之后,又遇上台风暴雨或水灾的冲击而沉没的。 他们进一步推论,人为毁坏有三种情况:一是“海寇”袭击,二是兵祸,三是渔民趁乱抢货并沉船。结合古船出土现状,他们有三种猜想: 猜想之一:兵祸加台风。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占临安(杭州),宋端宗赵昰逃亡至福州,元*唆都元帅率兵紧追入闽。景炎元年,张世杰率宋*由福州南下,经泉州港时曾因“舟不足,乃掠其舟(蒲寿庚的船)并没其赀”,然后退走潮州。于是,蒲寿庚在元兵到来时,投城降元了。景炎二年(1277)夏秋间,张世杰从广东返*围泉州,蒲寿庚一面闭城拒守,一面派人向元帅唆都求援。后来,唆都派兵援泉,张世杰乃去。张世杰开始围*泉州是农历七月中旬,已是海船趁南风从海外归抵泉州之后,而围城三个月这段时间,正是台风袭击泉州地区的期间。据此推想:泉州湾宋船是在返航抵达后渚港,可能已起卸部分货物之后,遇上宋*围城,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船上人员被俘或逃散,船上贵重物资被抢。为了沉船,宋*把船及上部船板破坏掉。紧接着,台风来袭,海船终于在风雨飘摇中沉没了…… 猜想之二:战乱和渔民掠劫。1277 年,张世杰围*泉州前,有一艘趁南风回程的远洋海船,归达后渚港。货物起卸,突遇战事爆发。船商及船员四散逃命。此时,蒲寿庚闭门守城,顾不得一艘船了。船处于无人状态。于是,船上之物先遭**队掠劫,再被当地渔民哄抢。无主船只或遇灾破船,附近居民往船上搜取各种物品,在古代是长期存在的。船桅被拔,舱板被拆,货物被抢。再遇秋季台风大水,或海潮大作,无人管理的海船颠簸而沉…… 猜想之三:1278 年,元朝福州安抚史王积翁复降张世杰。此后数月,福建响应张世杰者接二连三。当时,停泊在后渚港的这艘船还在装货,就被张世杰的响应者所劫。他们正要把所劫这船驶出后渚港,忽闻蒲寿庚派人来抢救,急忙把船及上部船板破坏掉。后因天降大雨,大船被洛阳江涌来的洪水猛冲而沉没…… 这三个猜想都涉及一个人——蒲寿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作者在深入采访和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运用生动文笔,精彩讲述《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展示“海上丝路”重要节点——泉州的前世今生,既具文学价值,亦有史志、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