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老归侨口述史/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地方侨史文丛/亲情中华中国故事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天涯归鸟”的漫漫求索 口述王一中 整理郭琳玥 【口述人物简介】 王一中,生于1937年,江苏南通人。1948年,随父母 赴新加坡,在南洋度过少年岁月,1953年归国。1958年就 读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南京、南通从事 教学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23年。1985年调至侨务部门, 从事侨务工作14年。1998年,退休至今。 天涯流落故鸟归还 1937年11月5*,我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县四安镇温家 桥村。祖辈是农民,伯祖父王达芬,祖父王达芳,祖母徐 莲贞。父亲王鸿升,曾在南通中学读书六年,是公费师范 科1932届毕业生,又在南通学院农化系读过一年。我还在 褪裸中,父亲任十六里墩小学校长一职(1933-1936),之 前在兴仁小学任教。1938年,*本侵占上海前夕,父亲躲 避战火,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去了南洋新加坡谋生。 众所周知,1840年,西方列强恃其船坚*利,打开了 中国的大门,惊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鸦片战争以后 ,国人大量走出国门。当时大部分的华侨为维持生计,以 劳工输出的形式移民海外。南通华侨的情况略有不同。南 通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在实业家张 春先生重教兴业思想的传承下,一批南通的知识分子走向 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甘守清贫苦辛,投身海外华侨进步 事业。因此,南通的华侨大多是从事商业、卫生,还有教 育行业的。 父亲选择出国,除了躲避战火,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和母亲结婚后,父亲认识了我的舅公魏立功。舅公在13岁 时曾跟随其叔父魏叔虞去俄国读书。魏公又名魏渤,是京 师同文堂培养的翻译,曾任俄国伊尔库茨克领事馆领事、 子然一身,热爱祖国。舅公后来转至俄国皇家医学院学医 ,又到德国留学,获得药典、法医解剖双博士学位,曾在 俄卫生部门任职。三十年时代,返回上海,出任地方法院 法医官,成为当时沪上法医**。*舅公影响,父亲不热 衷政事。男公看父亲在**过不下去,说:“到外面去。 ”并给了父亲八十个法郎、一套西装、一个皮箱。就这样 ,父亲来到新加坡。哪知*本一直打到东南亚,新加坡沦 陷,学校不好办,父亲失业了三年八个月,此间靠收*蛋 勉强度*。等到抗战胜利,父亲才得以回国,同母亲和我 团聚。 我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农村度过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 。所幸,有祖父祖母、伯父伯母、叔叔和五位姑妈照顾, 呵护我成长。我叔叔王湛升,据说参加过一些抗*活动, 曾跳河送情报,1944年初,刚刚19岁,死于肺炎。1947年 夏,父亲回国,为当时教育界人士吴浦云先生所聘请,任 教于四安初中(新民补习班)。 1948年初,父亲携我们母子离开故乡,从上海乘荷兰 邮船,经香港、马尼拉港去新加坡,定居浮罗德港(德光 岛),母亲在这里生了妹妹王安男。父亲在马来西亚柔佛教 书。1950年,我们家去了印尼苏门答腊中部,父亲在汕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