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史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 字诚之,生于江苏常州。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开始阅读史书,16岁便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学校等校任教。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知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世的历史研习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先生一生著作宏富,潜心治学不求闻达,史德与史识兼备。
内容简介
一 楔子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们就当取以为法,摹仿它;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别的事情姑弗论,在欧人东来之初,我们所以对付他的,何尝不根据旧有的知识?所谓旧有的知识,何尝不是从历史经验而来?其结果却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免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亦希望人们就我所说的赐与教正。 *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真实的三国! *易中天讲三国及新书《曹操》的史实来源。 *如阅读推理小说般,一步步揭开不为人知的三国秘史! 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我们对三国还有那么多误解。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知识,我们多来自于《三国演义》《三国志》,以演义的观点看待古人、评述历史。而吕先生用通俗浅显的语言,纠正了读者来自于演义小说所叙述的史实谬误,还原了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 *易中天讲三国之所以那么生动,全靠这本书! 一本“大家”写给大众的通俗三国历史普及读物,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和新书曹操的史实来源,近代史学泰斗吕思勉求索考订,开阔的视野、高远的识见,用通俗的笔调,为大众展现有史有料有趣的三国。 *常读常新,真正让我们能够理解三国历史的通俗教育读物 吕思勉一生未离讲台,擅将文史知识转为通俗教育之素材。除恢复史事的本真面貌,解决诸如“魏武帝是忠是奸”“赤壁之战真相如何”等读者关心的问题。 *国内知名设计师操刀设计,装帧精美。 封面采用日本进口大地纸,印银工艺,手感良好。内文采用进口轻型纸张,护眼好读。 *附三国经典场景拉页,全面展现三国历史气魄 内文附著名画家金协中先生的彩绘三国图,走近历史真实事件,近距离感受三国英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