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文学写作课

汪曾祺的文学写作课
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汪曾祺的文学写作课
ISBN: 9787532186297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也曾参与经典剧目《沙家浜》的改编创作。

内容简介

"  小说笔谈   语言   在西单听见交通安全宣传车播出“横穿马路不要低头猛跑”,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语言。在校尉营一派出所外宣传夏令卫生的墙报上看到一句话“残菜剩饭必须回锅见开再吃”,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真是可以悬之国门,不能增减一字。   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北京的店铺,过去都用八个字标明其特点。有的刻在匾上,有的用黑漆漆在店面两旁的粉墙上,都非常贴切。“尘飞白雪,品重红绫”,这是点心铺。“味珍鸡蹠,香渍豚蹄”,是桂香村。煤铺的门额上写着“乌金墨玉,石火光恒”,很美。八面槽有一家“老娘”(接生婆)的门口写的是“轻车快马,吉祥姥姥”,这是诗。   店铺的告白,往往写得非常醒目。如“照配钥匙,立等可取”。在西四看见一家,门口写着“出售新藤椅,修理旧棕床”,很好。过去的澡堂,一进门就看见四个大字“各照衣帽”,真是简到不能再简。   《世说新语》全书的语言都很讲究。   同样的话,这样说,那样说,多几个字,少几个字,味道便不同。张岱记他的一个亲戚的话:“你张氏兄弟真是奇。肉只是吃,不知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有一个人把这几句话略改了几个字,张岱便斥之为“伧父”。   一个写小说的人得训练自己的“语感”。   要辨别得出,什么语言是无味的。   结构   戏剧的结构像建筑,小说的结构像树。   戏剧的结构是比较外在的、理智的。写戏总要有介绍人物,矛盾冲突、高潮(写戏一般都要先有提纲,并且要经过讨论),多少是强迫读者(观众)接受这些东西的。戏剧是愚弄。   小说不是这样。一棵树是不会事先想到怎样长一个枝子、一片叶子,再长的。它就是这样长出来了。然而这一个枝子、这一片叶子,这样长,又都是有道理的。从来没有两个树枝、两片树叶是长在一个空间的。   小说的结构是更内在的,更自然的。   我想用另外一个概念代替“结构”——节奏。   中国过去讲“文气”,很有道理。什么是“文气”?我以为是内在的节奏。“血脉流通”“气韵生动”,说得都很好。   小说的结构是更精细、更复杂、更无迹可求的。   苏东坡说“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说的是结构。   章太炎《菿汉微言》论汪容甫的骈体文,“起止自在,无首尾呼应之式”。写小说者,正当如此。   小说的结构的特点,是随便。   叙事与抒情   现在的年轻人写小说是有点爱发议论。夹叙夹议,或者离开故事单独抒情。这种议论和抒情有时是可有可无的。   法朗士专爱在小说里发议论。他的一些小说是以议论为主的,故事无关紧要。他不过借一个故事来发表一通牵涉到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的大议论。但是法朗士的议论很精彩,很精辟,很深刻。法朗士是哲学家。我们不是。我们发不出很高深的议论。因此,不宜多发。   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   一件事可以这样叙述,也可以那样叙述。怎样叙述,都有倾向性。可以是超然的、客观的、尖刻的、嘲讽的(比如鲁迅的《肥皂》《高老夫子》),也可以是寄予深切的同情的(比如《祝福》《伤逝》)。   董解元《西厢记》写张生和莺莺分别:“马儿登程,坐车儿临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这是叙事。但这里流露出董解元对张生和莺莺的恋爱的态度,充满了感情。“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何等痛切。作者如无深情,便不能写得如此痛切。   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   怎样表现倾向性?中国的古话说得好:字里行间。   悠闲和精细   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可以说得娓娓动听,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另一个人也许说得索然无味。   《董西厢》是用韵文写的,但是你简直感觉不出是押了韵的。董解元把韵文运用得如此熟练,比用散文还要流畅自如、细致入微、神情毕肖。   写张生问店二哥蒲州有什么可以散心处,店二哥介绍了普救寺:   店都知,说一和,道:“国家修造了数载余过,其间盖造的非小可,想天宫上光景,赛他不过。说谎后,小人图什么?普天之下,更没两座。”张生当时听说后,道:“譬如闲走,与你看去则个。”   张生与店二哥的对话,语气神情,都非常贴切。“说谎后,小人图什么”,活脱是一个二哥的口吻。   写张生游览了普救寺,前面铺叙了许多景物,最后写:   张生觑了,失声地道:“果然好!”频频地稽首。欲待   问是何年建,见梁文上明写着:“垂拱二年修”。   这真是神来之笔。“垂拱二年修”,“修”字押得非常稳。这一句把张生的思想活动、神情、动态,全写出来了。——换一个写法就可能很呆板。   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急于要告诉人一件什么事,还想告诉人这件事当中包含的道理,面红耳赤,是不会使人留下印象的。   张岱记柳敬亭说武松打虎,武松到酒店里,蓦地一声,店中的空酒坛都嗡嗡作响,说他“闲中著色,精细至此”。   唯悠闲才能精细。   不要着急。   董解元《西厢记》与其说是戏曲,不如说是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董西厢》的《前言》里说“它的组织形式和它采取的艺术手法,为后来的戏曲、小说开阔了蹊径”,是很有见识的话。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董西厢》的许多细致处远胜于许多话本。它的许多方法,到现在对我们还有用,看起来还很“新”。   风格和时尚   齐白石在他的一本画集的前面题了四句诗:“冷艳如雪箇,来京不值钱。此翁无肝胆,空负一千年。”他后来创出了红花黑叶一派,他的画被买主——首先是那些壁悬名人字画的大饭庄,所接受了。   于非闇开始的画也是吴昌硕式的大写意的。后来张大千告诉他:“现在画吴昌硕式的人这样多,你几时才能出头?”他建议于非闇改画院体的工笔画。于非闇于是改画勾勒重彩。于非闇的画也被北京的市民接受了。   扬州八怪的知音是当时的盐商。   我不以为盐商是不懂艺术的。   艺术是要卖钱的,是要被人们欣赏、接受的。   红花黑叶、勾勒重彩、扬州八怪,一时成为风尚。实际上决定一时风尚的是买主。画家的风格不能脱离欣赏者的趣味太远。   小说也是这样。就是像卡夫卡那样的作家,如果他的小说没有一个人欣赏,他的作品是不会存在的。   但是一个作家的风格总得走在时尚前面一点,他的风格才有可能转而成为时尚。   追随时尚的作家,就会为时尚所抛弃。 " "同样的话,这样说,那样说,多几个字,少几个字,味道便不同。——汪曾祺 你还为写作时不知从何处着手而备感头痛吗?还在为阅读经典时感觉一头雾水而烦恼吗?在考试时还在为阅读理解而迷惘不知怎样落笔解答而烦恼吗?写工作总结时还在为缺少优美的语言而发愁吗? 汪曾祺,这位曾被沈从文大师盛赞为“小说写得比我好”的文学名家在这里把自己的种种阅读写作秘籍分享给你! 全书文章44篇浓缩大师60年阅读写作经验,全面展现其文学创作的心得与独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