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乐入门(精)

西方古典音乐入门(精)
作者: 吾淳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7.60
折扣购买: 西方古典音乐入门(精)
ISBN: 9787540779559

作者简介

吾淳,祖籍浙江衢州,1955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大学,1997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与跨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思维与哲学发生和范型问题研究,兼涉科学、伦理、宗教以及艺术。专业性著作包括:《中国思维形态》《古代中国科学范型——从文化、思维和哲学的角度考察》《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对话:哲学与艺术》等。

内容简介

朋友,有没有接触过古典艺术,想不想接触古典艺术?你或许会问:进入或接触古典艺术难吗?当然,它比流行艺术艰深,否则何以堪称古典?西方古典艺术究竟有多“厚”?举个例子,米开朗琪罗距离我们500年,拉斐尔距离我们500年,你觉得“厚”吗?不仅如此,它背后是犹太民族和《圣经》的底蕴,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底蕴,距离我们2500年,你说有多“厚”?相反,流行如流光,它是易逝的,今年流行,明年或许不再。通俗易懂的东西往往也可能过目即忘,因为它无法抵达你的心灵,而只是那种一时的情绪冲动。其实我们都知道,凡好东西的获得都有难度,唾手可得的东西没有价值。庄子也说过,夏虫不可以语冰,井蛙不可以语海,正是此谓。但古典艺术的训练或许又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就拿我来说吧,天资不敏,以前接受训练的条件更远远不能同今日相比;况且如果你还会一两样乐器,或者学过一些素描甚至更多,那我还不如你。古典艺术并非像空中楼阁那样高不可攀,难度往往有可能是被你夸大的,或者是因你的无来由的恐惧和懒惰而造成的。如果你跳一下便能摘到果实,或者如果你通过锻炼跳得更高一些,能摘到更多的果实,你愿不愿意?想当初,我开设艺术课的重要目的之一,也就是想开拓学生的审美视界,增益学生的精神生活。如果再深掘一下提问,就是我们能否更有修养,我们能否更有教养;我们能否少一点功利,我们能否多一份理想。总之,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能否更有趣味,更有品位,更少一些动物的本能?这么说吧,古典这个东西,你一旦进去了,就一定会站在金字塔尖俯瞰世界,而不是哆哆嗦嗦、战战兢兢地仰望这个塔尖,同时成为塔尖上的那个人或那些人的俯瞰物。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两本书就是基于以上的想法而写成的,它的写作对象即阅读者,那一定是和我一样的“入门”者,我设定为中学及大学低年级以上的所有群体。 《西方古典绘画入门》一书总计提供162位画家的300幅绘画作品。该书是按时代顺序来叙述的,一共包括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5讲,共50件绘画作品。第一单元是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第二单元是十七世纪:以佛兰德斯和荷兰为中心;第三单元是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时代的开启;第四单元是十九世纪:法国与英国的辉煌年代;第五单元是十九世纪:在中心的边缘和外围;第六单元是十九世纪后期:新的潮流与古典艺术的终结。我尽可能用有限的篇幅详细介绍不同时期的主要画家及其代表性画作,六个单元的300件绘画作品力图展示和概括西方古典绘画的基本面貌,而通过这样的考察,我们或许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西方古典绘画历史的进程、发展变化以及画家的地位。 《西方古典音乐入门》一书总计提供83位作曲家的256首音乐作品,即凡有独立标题的就作为单曲,短则一两分钟,长则可达25分钟。但《西方古典音乐入门》不能按照《西方古典绘画入门》这样的叙述方式来写作。因为对绝大多数初学者来说,对古典音乐接受最可行或最有效的方式或许是乐曲的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正因如此,我将叙述分成六个块面,即第一单元:初涉;第二单元:乐器与乐队;第三单元:西方古典音乐体裁(上);第四单元:西方古典音乐体裁(下);第五单元:西方古典音乐分期;第六单元:唱片与音乐会。需要说明的是,该书256件作品中的重奏曲、协奏曲、交响乐以及组曲大多不是一部完整作品,而是其中我认为具有代表性或者可听性的某一乐章和乐段,这或许对于初涉者来说更易接受。同样,无论作品大小我都会附以介绍和阐释,这其中当然有我自己的理解。 毫无疑问,我对所选作品是有相应的艺术或审美标准的,它大抵有三条,满足其中之一便可,即真实、美、趣味,这是指绘画;音乐后两条相同,第一条可以替换为真诚。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社会深刻性,但又不能越俎代庖。好在绝大多数古典艺术作品都能符合这样的标准,我只是选出我自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而已,自然,它们反映了我这个业余“选手”的水平。 呈现在你面前的这两本书,我自忖或许有以下这样一些特点(如果大言不惭一些,说“优点”也行),不妨将其概括为六个方面,即“简明”“丰富”“系统”“手册”“网络”以及“可读性”: 第一,“简明”。这两本书总的来说篇幅不算很大,这是普及性读物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我这个业余者的身份。同时,它可能也更适合我们国家眼下的阅读状况,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量的增加一定有个过程。并且,我还赋予了这两本书以一定的“词条”特征,其因作品规模和内容可小可大,可少可多,但宗旨都是扼要易懂,便于把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面也包含了我对当下快餐文化的正面理解——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忙忙碌碌,生活与工作节奏想不快也不行,要积攒出大块阅读时间是何等不易,这么说来,快餐也是不得已。我们或许无力回天,但却可以顺势而为,干脆利用快餐这一方式,烹调出比较高端或比较接近高端的“美食”。当然,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你一定会慢下来。 第二,“丰富”。尽管篇幅有限,但却有一定的信息量,甚至可说相当有信息量。具体来说,《西方古典绘画入门》可以对比温迪嬷嬷《绘画的故事》一书,后者总计40万字,所对应时代的作品数量大抵相当;《西方古典音乐入门》一书中由于许多协奏曲、交响曲、组曲或室内乐都不强调完整性,而是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乐章或乐段,与同类型或规模的书相比,作者数与作品数由此可以增加一半甚至五分之三。 第三,“系统”。由于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为担保,因此这两本书叙述的系统性成为可能。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系统性对于知识的把握非常重要,即便是业余爱好,系统性也不应成为被牺牲的理由,国外那些成熟的普及性读物都十分重视这一点。换言之,虽说这两本书并非教材,但我却会按照教材的要求来写作,或许这也是职业习惯。其中,《西方古典绘画入门》的系统性是通过完整的时代、作者和作品这条线索来展开的,而《西方古典音乐入门》一书则考虑了进阶、乐器、乐队、体裁、分期以及唱片与音乐会这些入门的基本要素。 第四,“手册”。同时,我也希望这两本书又具有一定的“手册性”,即便于查阅,也便于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例如我想到了旅游时会参观当地博物馆和美术馆,所以我在《西方古典绘画入门》一书后面专门附了作品馆藏索引;又如不同读者由于水平不同,关注点不同,进入古典音乐可能会选择不同路径,所以在《西方古典音乐入门》一书后面专门附了作曲家作品索引和作品分类索引。这些或许都能有助于你充分利用或“榨取”这两本书的潜在价值。 第五,“网络”。自然,在今天这个网络已经高度发展的时代,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是必须的,我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因此,两本书中所选择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可以在网上检索到,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大概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左右,这应当会大大有助于你的阅读。并且,通过网络的延伸,你一定还会欣赏到更多自己所喜欢的作品,这样又可以延伸你的阅读视野。而将书本与网络相对应,这或许也是这两本书的一个“亮点”吧。 第六,就是“可读性”。虽然这两本书是关于“看”和“听”,但我深深体会到“读”与“思”的重要性。我希望自己所写的这两本普及读物具有较好的可“读”性,美图与美乐理当配以美文,我虽力不能逮,但将尽心为之,我的讲述会采用散文或随笔的形式;至于“思”也算是我的职业本能,况且经典的东西一定会有深刻的内涵,我力争在某些思考节点上给你些许“提示”。此外,我也会参考和引用他人有见地的评说。总之,我们夹叙夹议,边走边聊。 适读人群 :艺术爱好者 艺术入门者 6个单元,共30讲,囊括83位作曲家的256首音乐作品。这部由常年在高校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资深艺术爱好者为艺术入门者撰写的作品,本着“一道入门”的宗旨,用生动的语言,客观的立场和兼收并蓄的态度,为古典艺术的入门爱好者提供了一份颇有分量的导读,引导读者步入古典艺术的神圣圣殿。 本书2015年以平装本的形式发行,出版后广受好评,此次改为精装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