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4.12
折扣购买: 傅山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ISBN: 9787305024155
傅山到京师后,他执笔写了《辨诬揭帖》,揭帖共列名至京的诸生一百 零三人,积极上诉。但是阉*在京势力甚大,致使写好的疏状难以上达;不 仅如此,而且阉*人员竭力威吓诸生,使得“既列名疏中者,慌惧不知所为 ,咸相惊恫欲散去”。傅山组织和领导的辨诬活动,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但 他不畏**,将写好的揭帖百十余份,投送各大小衙门,致使袁继咸冤情震 动了京师,形成了很有声势的社会舆论。但由于接收并上送辨诬材料的通政 司继续阻挠,揭帖还是难以送向阁中。这时傅山组织同学,在早朝途中截住 了首辅温体仁及文渊阁大学士黄士俊、贺逢圣,礼部侍郎张志发等,此时傅 山代表山西诸生,“趋而前*:生员等是山西通省诸生为学道讼冤者,山等 有本投通政,通政四五次阻隔之不得上,因投揭帖,在京大小衙门皆有之, 独候大宗师两三月不得见,专在此候投揭”。傅山还向温体仁送上揭帖,并 陈述说,他为“学道讼冤”,“为山西干连无辜之人百余人”申冤。得到答 复说:“静听处分,行即与刑部言之也。”黄士俊还说:“山西诸生师生之 公义也。”这时有组织的学生请愿运动达到了**。这种斗争形式,具有近 代学生运动的性质。 自袁继咸解京后,吴牲在晋将搜集的张孙振的罪恶材料报部,在奏疏中 ,吴甡“备陈继咸居官兼明,当荐不当劾,并列孙振不职诸状,时长安哄然 ,皆不平其事。都察院遂参孙振是非颠倒,大负代巡之职,宜行提问,以做 官邪”。张孙振在次年的二月间,终于被下刑部狱。吴牲的上奏,张孙振的 被捕,对三晋赴京请愿的诸生是个有力的支持,原来动摇、散去的诸生归队 了,声势*为浩大,为袁继咸辨诬的信心*足了。四月初在京都的城隍庙设 公堂,开堂审判,傅山出庭作证,据理申辨,袁继咸的冤狱,终于得到昭雪 ,三晋学生的请愿运动,终于得到**胜利。袁继咸以原官起用为湖广武昌 道,张孙振*到了惩处。 傅山组织与领导的三晋学生请愿运动,在京师与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史籍多有记述,傅山自己也写了长篇文章《因人私记》、《辨诬公揭》, 详细地记载了此事的始末。对于傅山在这次运动中的作用,史籍记述中都给 予很高的评价。嵇曾筠说:“崇祯丙丁,继咸为直指张孙振诬诋下狱,山徒 步走千里,伏阙讼冤。孙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蓝缕,转徙自匿,百折不回 ,继咸冤得白,当是时,山义声闻天下。”全祖望评述说:“提学袁公继成 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故阉*也。先生约曹良植(按实为薛宗周)等诣匦使 三上书讼之不得达,乃伏阙陈情。抚*吴公甡,亦直袁,竞得雪。而先生以 是名闻天下,马文忠公世奇为作传,以为裴瑜、魏劭复出。”这里提到的马 世奇,是东林复社的名流,他在武昌根据袁继咸的追述和介绍,写成了《山 右二义士记》,赞扬了傅山和薛宗周二人,从此傅山成为海内名人。 第三,我们看傅山反权贵的社会改革思想。傅山和薛宗周等人领导的学 生请愿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反权贵的政治斗争,是傅山和东林*、复社社会 改革思想的表现。首先,傅山在《因人私记》中很清楚地指出,这场斗争是 京师上层矛盾在晋地的表现,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张孙振就是阉*在晋势 力的代表人物,而袁继咸、吴甡则是公开的反对宦官的人物。傅山正是为了 支持进步势力反对阉*顽固派,而清醒地站在社会进步力量一边,在长达二 百天的**夜夜里,自觉地站在斗争的*前列,组织领导这场斗争。傅山在 斗争中很注意策略,他利用散发揭帖,公诸于众的方法,得到社会上层舆论 的广泛支持,迫使对方让步。这场斗争的结局,沉重地打击了阉*当权的顽 固派,动摇了温体仁首辅的地位,支持了东林*的继承者复社进步派。在客 观上由于揭露了当权阉*余孽的丑恶行径,有利于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第二,傅山是出于“公义”而斗争,就是说是为了社会进步而斗争。这场斗 争取得胜利后,山西新任提学桂一章在明崇祯十年的秋天,“岁试毕,发落 *,先唱山名,动鼓乐,且以花红旌山之行”,“令诸生知千古师生之义” 。傅山这时对答说: 即此一事,是山西通省公义。幸而天子圣明,前道宗师事得白。山不过 从众奔走,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岂敢贪公义以树私名。宗师必欲以此谬旌, 而山以此谬当,山不得以此自待,亦非宗师所以待山之意。花红才及生身, 生必裂冠褫衿而后已。傅山对于新任提学只以“千古师生之义”,便敲锣打 鼓,插戴红花的形式,表示坚决拒*。他说得很清楚,此举是出于“公义” ,是“山西通省公义”之举,远非是师生之谊之义所能包含得了。还有,* 到昭雪的恩师袁继咸到武昌道赴任后,“先生有书来请邀武昌,一览黄鹤之 胜。山谢以违老母久,不能去也”。傅山一生中所尊重的人并不多,对袁继 咸他称为“袁师”、“先生”,堪为尊敬至极了,论师生情义,亦可谓深厚 ,对恩师蒙*不白之冤,确实气愤不已。但他主要思考的是拯救**的危难 ,不能容忍那种君子*气、小人得势的社会格局,说明他是以爱国主义为基 础的。第三,傅山在京师的半年时光中,除积极组织请愿的斗争,还在各处 访问参观,对明王朝的政治*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明王朝的危机, 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在这个期间,写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喻都赋》*能 代表他的思想,其中他提出两点政治主张:一是反对明王朝迁都。傅山在京 期间,由于满蒙贵族*队多次到京师附近抢掠,京城人心惶惶,所以有迁都 之议。傅山认为在这种边患危急之时迁都是很危险的,因而**不能这样做 。“崇山陵之光,盛中兴之颂。”他指出**的选择,就是要尽力安定人心 ,力图中兴。二是他认为在外患内**织之中,安定内部是主要的。他指出 强国富民的根本是富民,人民没有生计,便会产生动乱。因此他提出必须首 先实行“宽徭”、“缓征”之策,使农民有生路,安定广大农村,同时还应 “撤摧采之监使”,当时宦官在全国各地城市、矿区、手工业发,展地区, 以催税为名,横征暴敛,市民运动屡屡发生。傅山认为,应该撤回这些催税 的监使,使广大城市,特别是带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发展的地区,能够 恢复正常的生产,发展生产力,从而繁荣社会经济,安定广大城市人民的生 活。傅山这种减轻城乡人民劳役和赋税之苦的主张,对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 盾,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历史的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傅山的这 些改革的主张,与其“伏阙讼冤”的请愿斗争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反对 阉*权贵的*朽势力,安定社会秩序,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地位。这种见解, 虽然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立场,但历史说明,社会秩序的不断恶化,社会生产 力、特别是勃勃生机的市民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难 产。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傅山这时的社会批判思想,包含着和代表着市民意 识,“撤摧采之监使”就是为市民阶层说话的,就是代表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因此当时的改革派,仅集中反对当权的*朽权贵势力,傅山却越出了这个 界限,越出了历代封建士人的局限,这显然是进步潮流的反映,是中国社会 发展的新趋势。 P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