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读懂量子力学

从零开始读懂量子力学
作者: 编者:戴瑾|责编:吴晓月//王继伟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04
折扣购买: 从零开始读懂量子力学
ISBN: 9787301311806

作者简介

戴瑾,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早年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留学,加入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温伯格的研究小组,师从基础物理突破奖获得者Joeseph Polchinski教授,获得博士学位。与Polchinski共同创造了超弦理论中的D-膜分支。后又在无线通信和半导体芯片领域工作二十余年。现任某半导体公司高管。

内容简介

第1章 物质内部是虚空的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物质是有实体的,是一个不仅看得见而且摸得着,但是却进不去的实体。现在我要告诉你,这种物质观是错误的。下面让我们从建立现代物理学的物质观开始,来了解量子力学。 1.1什么是微观世界? 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前,物质不是物理学研究的课题。金子为什么是黄的?钻石为什么这么硬?铜为什么可以导电?铁为什么会有磁性?世间万物的属性,科学只能测量和接受,但不能解释。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两三个或很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特性的奥秘,就在于分子、原子的内部。原子半径通常是一亿分之几厘米的量级,只有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胞,也比它们大至少一万倍。只有当研究分子、原子的内部结构时,你才能进入微观世界。在这个尺度之上,才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宏观世界。 1.2微观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外围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把原子放大到一个住宅小区的大小,原子核还没有一颗葡萄大!可见原子内部是何等的空旷。 那么电子有多大呢?按照现代物理学理论,电子是一种基本粒子,是一个点,半径是零!这一点有些难以理解,以后还会详细介绍。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都是由3个被叫作夸克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夸克和所有的基本粒子一样,也是一个点。 原来,微观世界完全是空的!在你的感官世界里,你可以实实在在地触摸每一个物体。物体都有确定的表面、尺寸和位置,但这一切都是你的错觉!从原子的角度上看,一切都是模糊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颜色,都是物体原子对不同频率的光子的选择性反射的结果。在宏观世界,一切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在微观世界,只能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物质的内部如图1.1所示。 物质内部是虚空的第1章图1.1物质的内部,更像是这样的 1.3卢瑟福实验和行星模型 人们是什么时候认识到原子内部是空的?虽然科学史不是本书的重点,但是为了把科学研究的结论解释清楚,必须先让你了解卢瑟福实验。 卢瑟福的研究小组在1908—1913年间所做的实验,是用α射线轰击金箔。α射线是卢瑟福在研究物质的放射性时发现的,当时只知道这种射线是带正电的高速粒子流。而人们也知道原子里面有电子,因为研究发现过从物质中射出来的电子流。那为什么用金箔呢?纯金的延展性非常好,因此金箔可以被制成几个原子那么薄。 可是实验结果很意外,大部分的α粒子都穿越而过,连一个小小的偏转都看不到,但也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弹了回来,还有约1/8000的粒子有超过90°的拐角,如图1.2所示。 图12卢瑟福实验 实验结果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深入分析和思考,卢瑟福终于明白,大部分α粒子直穿而过,是因为原子内部存在巨大的空间;极少数粒子被弹了回来,是因为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的硬核。于是他设想了一个模型:一个非常小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有很多带负电的电子。大部分α粒子会从原子内部巨大的空间中穿越而过,即使撞到一个电子,由于α粒子比电子质量大7000多倍,结果也是电子被撞飞,而α粒子的轨迹不受影响。只有当α粒子非常接近原子核时,才会被弹回去,因为两个带正电的粒子之间的排斥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的库仑定律),会形成很强的排斥力,而且原子核比α粒子质量大很多。如图1.3所示。 图1.3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卢瑟福的模型,不但解释了奇怪的实验现象,还能够预测α粒子散射角(也就是偏转角)的分布,与实验结果定量地符合。不过问题来了,电子为什么不掉入原子核里呢?不但不会掉入,而且这个看似“完全空虚”的原子好像还很硬。黄金这样的物质基本不可压缩,这种空虚的原子根本压不垮。 卢瑟福把这个模型叫作行星模型。因为带正电的原子核会吸引带负电的电子,于是卢瑟福认为电子会围绕着原子核转,就像太阳系的行星围绕着太阳转一样,地球不是也没有掉到太阳上去吗? 你应该听说过引力波吧。电子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会产生电磁波,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也会产生引力波。只不过引力的相互作用比电磁的相互作用弱太多,而地球辐射的引力波更弱,即使等到太阳系灭亡的那一天,地球也不会掉进去。这一结论很快就被人指出错误,一个带电的粒子转圈的时候会辐射电磁波。电动力学告诉我们,带电粒子只要改变速度的大小或方向,都会有辐射。如果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由于辐射损失动能,那么电子转不了几圈就会掉进去。但如果电子不转,由于受到原子核吸引,那么电子就更没有理由悬在一片虚空之中! 认识到“色即是空”,即揭开了近代物理大发现的序幕。卢瑟福于1908年发现了原子射线中的α和β粒子,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但关于原子结构的这个实验,才是他对科学最伟大的贡献。 虚空的原子,为什么可以构成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物质呢?量子力学将回答这个世纪难题。 1.4重建现代物理的物质观 现代物理学认为,粒子只是一个点,并不是一个实体,根本没有那种可以贴上去但进不去的实体。在宏观世界中体验到的实体感,是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虽然物质内部是虚空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像崂山道士那样穿墙而过,这是因为身体的原子和墙上的原子之间有排斥力,本书将用量子力学解释这种排斥力。而我们看到的各种物质,从水、空气到黄金、钻石,都是原子、分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自发建立秩序的结果。 量子力学,就是探讨粒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则的学科。 1.5自然界的四种相互作用 既然谈到了相互作用,就需要介绍一下自然界中都有哪些相互作用。 自然界的第一种相互作用是主宰宇宙的万有引力。如果没有万有引力,地球就不会被约束在太阳周围享受阳光的照耀,我们会飘向太空变成“孤魂野鬼”。万有引力正比于物体的质量,只在宇宙空间中才起作用。原子、分子之间的引力完全可以忽略。 自然界的第二种相互作用是构建物质世界的电磁相互作用。带电的粒子之间会有吸引力或排斥力。否则,电子就不会围绕在原子核周围从而形成原子,世间的一切都将不会存在。 这两种相互作用都是长程力,不需要接触,隔着很远就可以发生。近代物理研究揭示,这两种长程力并不是直接的相互作用。电磁的相互作用是靠电磁场或光子传播的,引力的相互作用则是靠引力场。 既然物体的内部都是虚空的,那么粒子是不是可以在里面畅行无阻呢?那可不一定,这时要看它参与的相互作用。 卢瑟福实验中用的α粒子,实际上是三种放射线中穿透能力最弱的。因为α粒子是带电的,电磁的相互作用是长程力。它能穿透很薄的金箔,但不能穿透普通的纸张。普通物质中的碳原子核和氢原子核,质量比金原子核更接近α粒子。在中近距离上,这些原子核就会通过电相互作用,吸收α粒子的能量。所以在放射性物质中,只有α辐射最不可怕,只要别吃进去、吸进去就行。 第二种放射线β射线,是由电子或正电子组成的。它也会因为和原子内部的电磁相互作用而减速,特别是和原子内部电子发生碰撞时。但是因为电子比较轻,从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原子核中发射出来的速度比α粒子快得多,而且大部分时候接近光速,所以它们能穿透更多的物质,需要一块金属板才能挡住。 光子不带电,但它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传播者,可以和任何带电的粒子直接作用。当光子能量和原子内部电子的能量比较接近时,在可见光波段,物质的相互作用就会特别强,会发生各种反射和吸收。不同的物质会反射、吸收不同频率的光线,这才有了“空即是色”。我们的眼睛,只对这个波段比较敏感,这也算是一种天人合一吧,人类的进化是适应自然规律的。 当光子的能量更高,远远超过原子内部电子的能量时,它的穿透力变得很强。量子场论的研究表明,光子能量越高,与带电粒子发生作用的概率就越低。到了X波段,光子已经可以穿透我们的身体,可以用来做透视帮助医学诊断。 第三种放射线γ射线,是能量更高的光子,需要很厚的铅板才能挡住,是一种很危险的射线。 自然界的第三种相互作用是强相互作用。中子不带电,基本上不与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电磁相互作用,但它参与强相互作用。在地球上,强相互作用造成原子 弹、氢弹的爆 炸;在宇宙中,强相互作用主宰太阳和所有恒星的燃烧。顾名思义,强相互作用比电磁相互作用强得多。不像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它是一种短程的相互作用,只有当中子进入原子核时才能发生作用。所以它与原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很小,穿透力有时比γ射线更强。氢弹爆 炸时会有大量的中子从原子核里发射出来,利用这个原理设计的中子 弹,据说可以利用中子射线穿透坦克杀死里面的人员。 自然界的第四种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与强相互作用一样,弱相互作用也参与太阳内部的核反应,以及地球上的放射性衰变。把β射线从原子核激发出来的,就是这种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不但比强相互作用弱得多,而且作用距离也比强相互作用更短,不到强相互作用距离的1/100。有一种叫中微子的粒子,不带电,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因为与其他物质的相互,所以它能够轻易穿过地球!物质内部是空的,它是第一体验者。 核电站会有大量的中微子辐射出来。在深圳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我国科学家建立了一个中微子探测装置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探测器就藏在核电站附近的大山深处,离地面至少100m,这样除中微子外,其他从核电站和太空来的粒子都无法进入。因为中微子的相互作用非常弱,探测它是一个挑战。 戴瑾博士撰写的《从零开始读懂量子力学》深入浅出地把读者带入了奇妙的量子世界,探寻微观世界的奥秘,感受现代物理学的魅力,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背后的秘密,感知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向。目前国内很需要这样一本科普书。 ——吴岳良(中国科学 院院士,前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 学院大学副校长) 量子力学是当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对量子力学的“戏说”,我们现在更需要像本书这样的“正说”。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知识和乐趣! ——袁岚峰(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科普专家,《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 微博 @中科大胡不归) 我原来不懂量子力学,年纪也大了,复杂数学公式看都看不清,遑论看懂。看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大致明白量子力学是什么了,它离生活并不远。 ——王小东(著名学者,微博 @王小东) 由浅入深,解释科学原理;从手机到超导,量子无处不在;从微观到宏观,遐想人生的意义! ——罗楹(上海睿星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