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画传(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版)

恩格斯画传(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版)
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原售价: 86.00
折扣价: 53.40
折扣购买: 恩格斯画传(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版)
ISBN: 978722915476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9 世纪30 年代,德国莱茵地区伍珀河畔的巴门市,一个晴朗的日子。在洒满阳光的街道上,一个中学生手提一盏点亮的灯笼默默行进,神色凝重而又忧郁。这种异乎寻常的举动引来了周围人们诧异的目光。 这个少年就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出身于这座城市的一个名门望族,父亲在本市和外埠经营三个公司,生财有方,资金雄厚。恩格斯在这个家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进入中学之后,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教师拓展了他的胸襟和视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的理论著作和优秀的文学作品,逐步树立起崇尚独立、向往自由的理想。然而也正是在这时候,他的心头日甚一日地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云。 在他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有两个残酷的事实完全不符合他心目中关于人间正义、人类尊严和人性自由的理念。 第一个事实是:穷人挣扎在人间地狱,富人优游于尘世乐园。这是恩格斯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他很熟悉有钱人的生活:家境殷实,衣食奢华,居室富丽,环境优雅。然而一走进工厂区和贫民窟,他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肮脏湫隘的街巷,阴暗逼仄的住宅,疲惫困顿的工人,衣衫褴褛的乞丐。最让人揪心的是那些瘦骨嶙峋的童工,他们最小的才六岁,却必须从早到晚拼命干活。恩格斯看到,工人的悲惨生活从未在巴门市富人心中引起不安与内疚,相反,他们认为穷人受苦、富人享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0.:社会的丑恶现象受到粉饰,人们的心灵自由遭到禁锢。在恩格斯看来,这个社会最丑恶的现象莫过于厂主对劳工的盘剥、对儿童的摧残;然而,当时在伍珀河谷盛行的基督教虔诚主义却为这种丑行辩护,宣称富人是上帝垂青的“选民”,穷人则是上帝先定的“弃民”;因此,凡是指责厂主、同情劳工的言行,都是对上帝意旨的“背叛”。不仅如此,虔诚主义教派还要求人们弃绝一切热爱生活的观念,断言一切阐扬人文精神的书籍都隐藏着“对上帝的亵渎”,因此,从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直到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被列入禁书。 面对上述事实,恩格斯感到郁悒和焦灼。他觉得这个社会是如此荒诞,竟使劳工沦为惨遭奴役的牛马,而厂主则成为狡诈残忍的豺狼;与此同时,虔诚主义思想还要让每一个活人都退化为精神麻木的躯壳。总之,煌煌白昼宛如暗夜,芸芸众生已成非人。于是,恩格斯就像两千多年前那位愤世嫉俗的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稠人广众之中,提着灯笼寻找他心目中的“真正的人”,以宣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参见奥·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第2章《童年和学生时代》)这样,就出现了我们在本节开头看到的那一幕。 请注意,这是一个崇仰正义的年轻人表达他对现存制度的抗议、对社会变革的期待,而绝不是简单幼稚的“偶像膜拜”,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他所关注的问题是:这个社会为什么会使穷人在物质上、精神上遭受双重奴役,从而使“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等口号成为尖刻的讽刺?社会底层的人们怎样才能摆脱奴役,重获真正的自由与尊严? 恩格斯认为,要厘清上述问题,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因此他希望在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然而他的父亲早就发现儿子的思想具有“危险倾向”,于是悍然决定让恩格斯辍学经商,从而彻底终止了他的大学梦。这位思想保守、眼界狭窄的父亲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一旦离开学校、告别故乡,就摆脱了家族的羁绊和传统的束缚,走向广阔的社会课堂和实践舞台,从此更加独立自主地探求学问,更加勇敢坚毅地追寻真理,更加深入细致地考察社会问题。 从1838 年到1844 年,恩格斯先后在德国不来梅市学习经商、在柏林服兵役、在英国曼彻斯特从事商业活动。这是恩格斯在刻苦磨砺中成长的六年。在选择和确定人生目标的关键节点,恩格斯也曾为时代的黑暗感到焦虑。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新太阳何时升起, 旧时代何时分崩离析? 我们已经目送旧太阳西沉, 但茫茫黑夜何时才现晨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2卷第166页) 深沉的忧虑并没有使恩格斯气馁,反而促使他从现实的问题中汲取了奋进的动力,开始为拨开重重疑云、寻找人间正道而上下求索。 在这六年中,恩格斯如饥似渴地阅读社会科学的各类重要著作,广泛汲取新思想和新知识,积极参与进步团体的活动,撰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蒙昧主义,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信念。在这六年中,恩格斯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努力吸收辩证法精华,后来又攻读费尔巴哈著作,在思想上逐步转向唯物主义,并大力倡导哲学和革命行动的结合、科学与现实生活的统一。 更为重要的是,他利用一切条件深入工厂区和贫民窟,体察工人群众的劳动环境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苦难、愿望和斗争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对劳苦大众的悲悯和同情逐渐上升为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的认识,开始自觉地与这个阶级融为一体。 马克思说过,恩格斯是“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2—593页)这“另一条道路”,是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深刻揭露和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实地考察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在确定人生方向的时候,恩格斯集中自己的全部理性思考、倾注自己的全部真挚感情,去深入了解工人阶级状况;他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存在的社会灾难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同上,第1卷第385页)因此,他“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坚定不移地“对这个受压迫遭诽谤的阶级给以公正的评价”。(同上,第1卷第382页)他参加工人的斗争,同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在斗争中,他还收获了纯洁的爱情,与勇敢坚毅的贫苦女工玛丽·白恩士结成革命伴侣,从此携手并肩、相互砥砺,踏上漫长的风雨征程。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恩格斯细致入微地考察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理论表现,力求透过种种现象揭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本质。他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进行批判性研究,吸收其中的积极成果,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得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结论。他指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而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力量就是工人阶级。恩格斯确信,只有到那时,旧时代才会分崩离析,新时代才会显露晨曦,他所切盼的“新太阳”才会普照人间。 《恩格斯画传: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版》以丰富确凿的史实、完整合理的结构、简洁流畅的表述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让读者真切地感受这位革命导师的实践经历、理论成就和精神境界,对学习恩格斯著作有切实的参考价值。本书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让编年叙事与专题介绍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在阐释方式与叙事风格上进行了开拓创新;图文互补的优势,增加了思想的感召力和艺术的感染力,让抽象的论述变得生动、感人,充分发挥了画传对于经典著作编译工程的延伸和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