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的智慧(人生一念转)

教练的智慧(人生一念转)
作者: 黄俊华|绘画:卿珂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6.52
折扣购买: 教练的智慧(人生一念转)
ISBN: 9787550247536

作者简介

黄俊华,企业训练师与教练,拥有超过10年的行业经验。**教练联合会(ICF)专业教练。为**教练联合会(ICF)认证的专业教练。训练过的企业高层领导及管理人士数万人。曾教练或训练过多家不同行业的企业。

内容简介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心境。 别人撒盐伤不了你,除非你身上有溃烂之处。每 当你觉得*到伤害,是因为你自己有伤口。所以只要 别人不经意地触碰到,你就敏感地又叫又跳,要别人 为你的伤口负责。试想,如果伤口发炎的是你,却叫 别人去吃药,你的伤口会好吗?凡事有别人的外因, 也会有自己的内因。他人只是一面镜子,它在照着你 自己。 这段话很生动地诠释了组织行为学的归因理论。 这个理论指出:人们惯于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条 件,而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自我。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心态上的区分:即归罪于外 与*之在我。 “归罪于外”的意思是,环境有问题,环境需要 改变来适应我。 “*之在我”则是归因于内,为自己***负 责任;看自己在一件事中应该负什么责任,或者可以 从中学习到什么,以后可以做得*好。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而*后结果 往往也真的不如别人。 那么,我们再换个角度来比一比: 比你矮的潘长江,成了春晚上的明星;比你高的 姚明,天降冰雹没先伤着他;比你胖的韩红,从歌星 华丽转身为领导;比你瘦的鲁豫,是主持人中的凤凰 ;比你穷的王宝强,跑龙套终成影帝;比你苦的朱之 文,从农民奋斗成为歌手。 举上面这些例子,并非想打击你,而只是想激发 你。 你并不比任何人差,只要愿意凡事“*之在我” ,你的生命也可以绽放出独特的美丽! 归因理论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成就梦想的“因子 ”在你里面,而不在外面的环境中。 所爱与所做 俞敏洪曾在一篇《活到点子上》的文章里这样写 道: 对下面几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是不 是活到了点子上: 你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吗? 你想到正在做的事情会充满热情吗? 你周围有朋友赞赏你正在做的事情吗? 你做的事情能够给心灵带来充实吗? 你有真正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吗?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很不错的教练式问题,对于挖 掘我们做事背后的价值与意义极具启发性。 教练不仅关注如何做,*关注为何做。如何做是 方法,而为何做则是动力。 有这样一段心灵*汤式的话在网上流传甚广: 不管你学什么专业,找工作一定要找你喜欢的, 这样你每天早晨6点到晚上8点都是高兴的。再找一个 你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样晚上8点到早晨6点就是开心 的。这就是幸福生活。 教练会在教练的过程中努力挖掘被教练者所真心 向往的事物,以激发出被教练者的正面动力,从而使 其获得*佳表现。 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而人都是需要激励的 。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可以随心所欲 ,能够如愿从事**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那么,按照前面的说法,是不是就该描述为“工 作是你不喜欢的,你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8点都是郁闷 的”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身边有一位心态教练,他 多半会支持你调整看法:既然事情无法改变,就改变 自己—“不能做我所爱,但可以爱我所做”。 “所做”是外在的事情,“所爱”则是内在的态 度。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正如**心理学家弗兰克 尔所说—态度选择的自由,是人类的**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练技术就是把“所做”变成 “所爱”的技术。 外面 美国科研人员曾做过一项有趣的“伤痕实验”。 他们对一群志愿者说,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人们对 身体有缺陷,尤其是有面部伤痕的陌生人的反应。 然后专业化妆师在志愿者脸部画出一道血肉模糊 的“伤痕”,并且让志愿者在镜子中看到这道“伤痕 ”。 接下来工作人员把镜子拿走。这时化妆师表示要 在“伤痕”上再涂一层粉末,以免其被不小心擦掉。 而实际上,化妆师是用纸巾偷偷抹掉了“伤痕”。 之后,志愿者被派到各医院候诊室,任务就是观 察别人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下来,返回的志愿者无一例外地反映,人们 对他们比以往*不友好和粗鲁无礼,而且总是盯着他 们的脸看! 很明显,实际上,是每个志愿者自己心中的那只 “眼睛”看到别人在“看自己的脸”。 有什么眼光,就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所以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 你自己。” “你的生活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映照你自己的所 作所为的一面镜子。” 问题在我们身上,答案也在我们自己身上。 在我们为了某些事情而指责别人的时候,其实往 往需要转过头来看自己。 我们总想解决外在的问题,而教练的做法往往是 避免让你自己成为问题。 因为,问题其实不在外面,而在你自己。 化敌为友 我的一位训练师学徒跟我说:“*近我要为一家 企业讲一堂课,据说大概会有160位听众。以前我的 课程人数*多也只有100人,这次人这么多,而且其 中还有些重量级人物,我很担心。” 我就问她:“为什么人多,你就会担心呢?” 她回答:“我怕遇到挑战。” 我问她:“你认为他们是来挑战你的吗?他们可 否是来支持你的呢?” 她回答:“我没这样想过。” 于是我就跟她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人多的课堂, 从另一面来看其实*容易把握,因为人越多,他们彼 此之间的互动越多。关键是你把他们看作朋友还是敌 人。 过了一个月,这位学徒告诉我,她调整了自己对 课堂上人多的看法,*终很圆满地完成了那一次授课 。 阿澜跟教练抱怨道:“我好难招人。” 教练问:“难在哪里?” 阿澜说:“我想招一个能干的,但是又担心招到 太强的,会把我这个老板架空,所以心里很矛盾。” 教练说:“你把别人都看成来抢你饭碗的人,但 是,你们可不可以是搭档呢?” 阿澜说:“也有可能会引狼入室啊。” 教练说:“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就无论招什么人 都不行了。我想问问你,别的企业是怎样‘与狼共舞 ’的?” 阿澜说:“我明白了。可能我需要改变一下我对 强者的看法。” 教练说:“同时,你也可以把自己变成强者。” 很多时候,“朋友”是我们看出来的,“敌人” 也是我们看出来的。 有时候,我们在训练定向时会跟助教说:“如果 你用老朋友的眼光来看待学员,就很容易跟他们成为 真的朋友。” 你把对方看成敌人,对方就容易被塑造成敌人; 你把对方看成朋友,对方也很容易被塑造为朋友。 要想化敌为友,先要转换自己内心对别人的看法 。 其实,真正的敌人不在外面,而在我们内在的看 法中。 情绪按钮 不生气,其实也是一种修行。 —一行禅师 我们常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为什么会 糊涂?往往是因为沉浸在情绪当中。 教练常常会遇到情绪方面的案例。 有一次,一位学员说,别人的一句话让他很生气 。 教练对他说:“这样看来你只是一个弱者,因为 你那么容易被他人影响。好像你的情绪按钮掌握在对 方手上。你似乎只是一个牵线木偶,乖乖地听他指挥 。” 学员听了不吭声。 教练又说:“我想你有这种感觉,应该不是你人 生当中的**次了吧。” 学员态度有所转变,回答道:“是的,管理情绪 的能力确是我需要提升的。” 教练说:“他只是你情绪的替罪羊。这次你可以 说是他惹了你,下次你有情绪还会换另一只替罪羊。 ” 情绪只是一种选择。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的 情绪取决于对方的态度。 实际上,你的情绪跟对方没有必然的联系,你是 **可以自主选择的。 有人说:“你管理情绪的速度,就是你迈向成功 的速度。” 还有人说:“要问你的命好不好,就看你的脾气 好不好。” 说法不同,但意思一样,这些话要表达的核心都 是,情商决定成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而不在别 人嘴里。P5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