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教育法

鼓励教育法
作者: 许晋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鼓励教育法
ISBN: 9787515824710

作者简介

许晋 催眠心理咨询师 萨提亚家庭整体治疗师 NLP(神经语言程序)专家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学历 鼓励教育法的构建人和倡议人 许晋,长期专注于研究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发展心理学,曾担任过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总裁班的特邀讲师。他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成功人士的内在基因,发现积极鼓励与消极批评等教育方式的不同,成就**不一样的孩子。为了*深入地了解鼓励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许晋先后深入学习了萨提亚模式理论体系与NLP(神经语言程序)理论体系以及儿童心理学理论体系。许晋通过多次鼓励教育课程与实践,帮助许多家长、老师改变了教育观念,并使众多孩子因鼓励教育法的实践与应用而*益。

内容简介

**天 鼓励孩子的前提是先学会欣赏自己 在行为心理学中,如果我们关注某个点,这个点就容易得到强化。所以,我们要真诚鼓励和关注孩子好的行为。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喜欢把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想当然地认为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愿望或者感情等,从而形成一种认知障碍。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每个父母都会*到“投射效应”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能帮助父母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结构和局限,是上天派来帮助父母的。所以,父母跟孩子交往,不要去管教,而应该蹲下来去仰望。道家认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生命的*高境界都是*后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在所有的教育结构中,我们以为孩子不懂,我们懂,所以去管教孩子。但是,所有的圣人哲学,*终都是回到了原本、本源。 小雨6岁了,上幼儿园大班,白白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谁看见都要夸一句“可爱”。但是,小雨却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怕生、胆子小、不爱跟人说话。不仅在幼儿园表现如此,即使在家里,他也很少说话,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一个玩具可以玩一下午。妈妈很不喜欢这样的小雨。她觉得这孩子性格太内向了,将来恐怕很难适应社会。所以,她希望小雨能放开胆子,多说话,多交朋友。为此,她还专门带小雨到各种公共场合去和其他小朋友玩,“逼”着小雨跟那些小朋友的家长打招呼。但效果并不理想,结果经常是小雨倔强地跑开,**不理会妈妈的“教导”。 经过进一步深入交流,我们发现,妈妈之所以不喜欢小雨的内向性格,是源于她不喜欢自己的内向性格。据妈妈自己说,她小时候也是很内向,不爱说话,而且特别胆小。家中来了客人,她就躲在屋里不愿意出来,父母喊她出来跟客人打招呼,她也总是找各种借口,怎么也不肯跟客人见面打招呼。长大之后,她才发现,内向的性格在社会上很吃亏。公司举办联欢活动,其他同事上台唱一首歌、跳一支舞赢得满堂喝彩,连领导也高看一眼。自己却只能躲在下面默默地鼓掌。类似这样的事件让小雨的妈妈发自内心地认为内向的性格很不好,**不认同、不接纳自己的性格。所以*终也不能认同、接纳小雨的性格。 事实上,不管孩子的性格内向还是外向,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孩子的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性格的内向就不喜欢他,甚至指责他。小雨妈妈不喜欢小雨内向的性格,强迫他改变性格,源于对自己内向性格的不认同、不接纳,这就是“投射效应”在起作用。 具体来说,“投射效应”有三种表现: 相同投射:即“以己度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揣度他人。例如,妈妈自己觉得热就认为孩子也很热,或者妈妈觉得“1 1=2”很简单,就认为孩子应该会。在小雨的案例中,或许小雨本身并不是内向性格,只是妈妈自己的性格内向,也会认为小雨的性格内向。 愿望投射:即“以己施人”,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人。例如,妈妈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钢琴家,结果就把孩子对钢琴的“好奇”理解成“热爱”。 情感投射:即“以己评人”,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评判他人。例如,妈妈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孩子如果表现得活泼好动,妈妈就会严厉指责。在小雨的案例中,妈妈不喜欢内向性格,所以小雨只要有一点内向的表现,妈妈就会变得很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说,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通常是能量强的人对能量弱的人进行投射,而能量弱的人对能量强的人的观念进行认同,接*投射。比如,在一个企业中,如果老板喜欢抽烟,通常这个单位抽烟的员工比例就会*高一些,如果老板喜欢打牌,这个单位打牌的员工概率也要高一些。同样,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和愿望很容易投射到孩子身上去,而孩子通常也会认同父母对自己的投射。 什么叫认同?通过表达与对方的关联和特征的相似性,使被引导人产生一种同体感,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差距,以获得对方的认同。比如,幼儿园孩子的理想是长大当科学家、飞行员……反过来孩子问爸爸或妈妈的梦想,回答一般都是想买一套漂亮的衣服、吃一顿大餐或买一栋大房子。为什么大人的梦想比孩子的小?就是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量被父母投射影响了。所以,孩子长成大人之后就会趋于平庸。大部分孩子,长大以后就再也不记得他小时候的梦想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没有鼓励孩子,没有把孩子的梦想放大。 所以,自我认同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自信,焦虑的妈妈指责出来的孩子就会*平庸、焦虑。鼓励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对别人宽容,*多的是关注别人的优点。反过来,如果童年被严苛地对待和指责,长大后也会把这些负面的东西投射到下一代身上。 妈妈在公司因为业绩突出获得了1000元奖金。妈妈拿到奖金很开心,给孩子买了新玩具。妈妈下班回到家就高兴地抱着孩子亲了一下,说:“宝贝,真乖!看,妈妈给你买新玩具了,快去玩吧。”孩子很高兴,拿着玩具到沙发上玩了起来。不一会儿,爸爸下班回来了。爸爸因为顶撞了领导,被领导开除了。爸爸垂头丧气地回到家,看到孩子正在玩玩具,一股莫名的怒火就上来了,夺过孩子的玩具扔到一边说:“**到晚就知道玩!还不赶紧学习去!”孩子觉得很委屈,大声地哭着说:“我的作业早就写完了!你干嘛一回家就骂我!”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但是因为父母的心情不同,对孩子的态度也**不同,孩子所接收到的投射也就**不同,进而导致孩子的情绪和表现也大不相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因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对待孩子的教育,一段时间心情好,看孩子怎么都顺眼,又亲吻又夸奖;可一段时间心情不好,就对孩子横挑鼻子竖挑眼,让孩子不知所措。 如果父母在家庭中**焦虑,脾气暴躁,这个家庭的孩子就很容易成为一个**胆小、谨慎或者脾气暴躁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性格敏感、容易暴怒。但焦虑并暴躁的父母通常会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将孩子又教训一次,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暴躁脾气又对孩子进行强化投射,形成负面循环。 所以,我们强调,焦虑的父母在欣赏孩子之前要先学会欣赏自己。因为一个焦虑的父母通常会将自己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他看到的都是孩子糟糕的一面,不管孩子怎么表现他都不满意(焦虑导致他主动寻找别人的缺点和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孩子语文很好,他会说“你为什么数学这么糟糕呢?”;如果孩子数学、语文都很好,他会说“你为什么体育那么糟糕呢?”,总之就是不满意,想要满意,孩子就必须**,但孩子怎么也没办法做到**,因为这个**是他自己心中的一个假象。 一个妈妈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很焦虑。她的孩子3岁了,即将上幼儿园,所以她刻意去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她总是看到孩子不好的表现。比如,吃饭总是掉饭粒,喜欢挑食,吃饭很慢,等等。几乎每次孩子吃饭的时候,她都在旁边焦虑地指责:“怎么又把饭吃到桌子上了?”“你能不能吃快点?”“不要只吃肉不吃蔬菜!” 直到突然有**,孩子吃饭的时候来了一位客人,她刚和客人寒暄了几句,孩子跑来说:“妈妈,我吃完了。”她很惊讶:“宝贝,你**饭吃得这么快,这么好!”孩子很高兴地笑了:“是啊!我就是这么棒!”第二天,孩子主动和妈妈说:“妈妈,我**也会像昨天一样吃得又快又好哦!”听过孩子的话,她开始刻意关注孩子吃饭时表现好的地方,并及时赞赏:“宝贝,妈妈**做的所有菜你都爱吃啊,真棒!妈妈很开心。”听到赞赏,孩子吃得*起劲了。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里*深的原理,是*欣赏的渴望。”每个人都是***的,同时也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一个**的父母要从认识自己开始,能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和孩子。父母应该理解自己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认知并接纳自己的独特气质,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开始欣赏自己,就会将自己身上的积极能量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也能尊敬自己并养成欣赏自己的特质。 学员中有个妈妈跟我说:“平常心情不好时,我也总会对孩子发火,而且可能会动手。发火之后也会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把不好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可是下次又会犯错。老师帮帮我,怎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这位家长就是将自己不好的情绪投射给孩子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的妈妈天天生气,我自己敢开心吗?找到自己的优点,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记住一句话:亲爱的,外边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投射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学会欣赏自己,对孩子进行积极投射。所以,每一个想要学会爱孩子的父母都要首先学会爱自己。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不能给予别人自己所没拥有的东西,就像你要借钱给另外一个人,你自己首先得很富有。 我们会发现,那种**严苛的父母往往都有痛苦或者不幸的童年经历。反过来,如果一个爸爸或妈妈的童年很幸福、很有爱,那么他对待孩子也是**温和的。从小童年很美好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内心中看到的也是美好。相反,童年相对痛苦的孩子长大之后看到的大多数是糟糕的东西。这就是投射的原理。 在我的“鼓励教育”课堂上,当我要求家长鼓励孩子的时候,有的家长说:“哎呀,我很少鼓励我的孩子”或者“我很少批评我的孩子”,那可以***地肯定,这个家长小时候一定没有被父母鼓励过或者批评过。所以,父母要先学会欣赏自己,除了鼓励孩子外,*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对自己童年的修复。你只有宽容地对自己,才能宽容地对孩子。这样的氛围下,我们鼓励孩子才是发自内心的。这样,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对孩子的教育也会越来越有效。 【实践篇】 1.将**触动你内心的点记录下来。 2.至少找到自己身上的三个优点,并写下来。 (1)相对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2)在相对安静的地方将自己的优点记录下来。 3.发现孩子的某一个优点并按照下列行为要求对孩子进行鼓励: (1)对孩子的欣赏一定要表达出来; (2)用“我爱你!”结尾。 当我们通过平静的心情看到孩子某个很好的行为优点时,就找机会对他的优点进行真诚鼓励,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在描述他这个优点时,我们的眼睛要真诚地看着孩子,并且用“妈妈爱你”“爸爸爱你”来结束跟孩子的对话。 4.将当天的执行情况记录下来并写在以下表格里,以便对你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鼓励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赞美,而是正确地欣赏与爱 践行21天鼓励法,激发孩子内在的天赋潜能 多一份鼓励,少一份焦虑 源自众多**知名心理实验 本书将教会你轻松读懂儿童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