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江苏外语生态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

数字化时代的江苏外语生态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
作者: 沈红伟 姜海霞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9.60
折扣购买: 数字化时代的江苏外语生态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
ISBN: 9787300323817

作者简介

沈红伟,教授,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科带头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委员会会员,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大学外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近5年来,主要致力于外语教育研究,主讲高级英语、商务导论等课程。主持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5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首位),参编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省级科研成果奖1项,教学类奖励12项。2018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生态语言学的缘起与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不单单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还融合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无论是西方的《圣经》还是东方的传统哲学抑或是儒家学说,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商业发展抑或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其中一个永恒的主题(黄国文 等,2019)。生态语言学的兴起,是回应时代的需求。生态语言学研究使我们打破了对传统语言学认识的局限,将多学科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这无论是对加深对语言发展规律和语言演化本质的认识,还是为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均有重要意义。
本章在介绍生态语言学的缘起、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分析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本土化及发展趋势。
1.1 生态语言学的缘起
关于语言的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索绪尔(Saussure)提出的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科学研究;语言是现象,是研究对象,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理论和方法(黄国文,2023)。语言学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和(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系统和语言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而应用语言学关注的则是语言理论的应用和以语言学为主体的交叉学科研究。生态语言学同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一样,属于“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范畴。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生态问题的研究。(Garner,2004)认为生态语言学借鉴了生态思维的观点,认为人们应该从整体、动态、互动和环境四个角度重新认识语言。整体观认为语言与其使用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它只是复杂社会交际文化网络的一部分。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观强调了语言与语境的动态变化。每个语境都具有固定的动态性,每个对话都具有潜在的不可预测性,所以语言的含义随着语境的动态变化而千变万化。互动观认为语言是交流的手段,也是交流的产物。语言与非语言形式、说话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背景等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呈现出独特的互动性。环境观源于整体观、动态观和互动观,认为环境不仅仅是语言的背景,更是它的基本组成部分。生态语言学将语言现象置于生态文化背景中,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开放形生态系统,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态性质和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这些观点为后来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我们理解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生态语言”概念最早由艾纳·豪根(Haugen)于 1972 年提出,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从生态的角度研究语言(系统)和语言使用(实例)。语言生态(也称语言生态学)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豪根模式,另一种是韩礼德(Halliday)模式。豪根将“生态”解释为言语社区生态,认为语言生态是有关语言与言语社区生态之间关系的科学,将“生态”作为“环境中的语言”的隐喻,豪根模式也被称为“机构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学的隐喻模式研究所有可能增强或削弱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关注语言的生存发展状态、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保护、语言活力、语言进化、语言规划、语言推广、语言服务、语言纯洁与净化、语言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关系、语言与网络虚拟世界的关系、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与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等。其中,作为语言使用者的“人”构成了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的状况与语言使用者的生活状况紧密相连。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语言使用者的外语状况将反过来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文化的交流互鉴,进而影响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