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傲的将军(孙立人)/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
作者简介
黄亦兵,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从事博物馆陈列工作和军事史研究,著有《中国战争发展史》(合著)等,主编《用兵如神——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等。
内容简介
家世与学生时代 孙立人,字仲能,1900年10月17日(清光绪二十 六年闰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的一个书 香之家。 有关孙立人家世方面的资料寥寥无几。他祖父的 情况,我们一无所知。他的父亲孙熙泽,字焕庭,生 于1869年(同治八年),举人出身,当过教书先生,在 山东登州府做过官;辛亥革命后,曾任安徽省督察署 长、五省烟酒专卖局长等职,1932年辞世。他的伯父 孙泫泽,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曾为台湾第 一任巡抚刘铭传的幕僚,随刘治理台湾,任职基隆海 关。孙立人兄弟三人,兄孙同人,字伯亨,先后任国 民政府安徽省政府秘书、国民政府财政部盐务总局总 务组长,新中国成立前死于日本;弟孙衡人,字叔平 ,一生大半时间操持家务,新中国成立后在蚌埠去世 。 旧时,书香门第与官宦之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孙氏家族亦如此。孙熙泽自幼由兄长教导读书,受 到中国传统伦理与知识的教育,注重考取功名。到孙 立人启蒙时,孙熙泽请了个叫宋执中的老先生到家里 办私塾,希望他严厉地管教自己的孩子。孙立人回忆 当时的情景道: 我和弟弟启蒙开学的那一天,我的父亲亲自捧一 方戒尺,很尊敬地送给先生,意思就是说,我把孩子 交给先生,请求先生严格管教。那种严肃的场面,使 得我和我弟弟面面相觑,各捏一把冷汗。后来果然我 弟弟背不出书,被先生打得头破血流,血溅挂图上面 。后来先生也觉得过意不去,未免处罚过火。但我父 亲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跑去安慰先生,并说先生打得 对,严师才能出高徒,他表示非常感谢先生。 孙熙泽是个典型的旧学之士,不仅相信体罚的威 力,而且沿袭自己受教育时的方法,除了让孩子死记 硬背、一心读书外,不许他们到户外玩耍。七八岁的 活泼儿童,被紧紧关在书房之中,面对一大堆线装旧 书,摇头晃脑,念念有词,煞是可怜。此时,孙家已 迁到庐江县金牛山,房子有好几重,其中最后一重, 便是孙熙泽让孩子们读书的地方。白天,除了吃饭时 能和家人见面外,其他时间一律都要在书房中,就是 晚上也要睡在里面。孙立人生性好动,这样的日子使 他感到“等于坐牢一样”。 孙立人启蒙受业之时,中国的科举制度已告结束 。但当时新式学堂很少,除了较大城市有一些外,广 大乡村仍是像宋执中那样的老头子在传道授业,讲的 不外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好在 科举已废,不用再习八股文。 1909年(宣统元年),孙立人随父亲来到山东济南 。当时,孙熙泽正在登州府做官。孙立人便随兄长和 舅舅留在济南读书。辛亥革命时,孙熙泽辞官不做, 闲居青岛。孙立人在青岛上了高等小学。不久,全家 搬到北京。初到时,没有适合的学校进,孙立人只得 在家念书,请先生教国文、英文、算学等。 1914年,清华学校招生。孙立人的一个同乡正在 清华上学,向他介绍学校的种种情况,引起孙立人的 兴趣。 清华学校是1908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部 分庚子赔款,指定用于教育事业而由创办的。校址选 在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故名清华学校。它 实际是所留美预备学校,分中等、高等两科(中等四 年,高等四年),正课教学全部用英语。每年招生的 名额,按各省分提庚子赔款数额的比例分配。考生要 按籍贯回本省应试。P2-4